林熙春
中文名:林熙春
别 名:字志和,号仰晋
出生地:海阳龙溪(今潮安庵埠)宝陇村
林熙春--三世尚书林熙春在巴陵任上,清理浮粮,豁免差役,很有一番作为,所以丁艰之后,起用为福建将乐县令。将乐县是北宋著名学者杨时(号龟山)的故乡。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在将乐县当然影响颇大。林熙春到任后,特为创建杨龟山祠,为杨龟山文集作序;同时整修学宫,十分重视文化教育。
此后,林熙春升任户科给事中,又历任礼科、兵科、以至工科都给事。明朝给事中,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掌侍从规谏,有纠察六部弊误,驳正章奏,封还制敕之权。林熙春在各科给事中任上,“多所建白(建议)”,的确是“格心而致主也”。他见正月初一狂风蔽天,黄沙布地,昼夜不息,而趁机上了《元旦风霾摘陈时政疏》,指出当年无岁不荒,无处不荒,以致“骨肉无亲,人畜相食,疾疫枕藉,恶少揭竿”的严重情况,劝告皇帝“一下箸,必思有啼饥之赤子,而减膳常殷;一授衣,必思有冲寒之将帅,而赐貂宜切;一驭仆从,必思有野伏之贤人,而弓旌宜勤”;他审阅蓟辽总督顾养谦虚报“倭情”以及朝鲜国王李日公有关“贼情”报告,毅然上《参东封疏》,以明代历朝教训,说明倭情多变,“创之则中国安,款之则中国不安”,东封断不可行;他针对导淮(淮河)分黄(黄河)之难,以及中央与地方官员种种不同见解,连上《河工宽限加敕疏》、《河工参道府疏》,实事求是地陈明利弊,力主“宽限勘议”,以制止“按臣(指巡按崔邦亮)谋国过急,巡河请遣非宜”,并恳切请求皇上“天语丁宁(叮咛)河道诸臣,各以宗社为重,毋以祖陵、民生、运道而稍分岐,同以公事为心”;他见内承运库传旨发下花样,着工部行文山西布政司“织造潞紬一万三千余疋”,又上了《请省织造疏》,严肃指出“潞紬至一万三千余疋,工费当不下二十余万金,而竟责备于禾谷半登之山西”,那是“疮痍未起加派难堪”,进而坦痛地“伏望皇上,垂慈念一丝一缕,尽属闾阎膏脉;一铢一两,足活灾疲数命”,从而下令工部暂停执行;他见内承运库管库事太监孙顺等着工部行文西北地方,从速采买回青(颜料,石青中之最贵者,瓷器用以为釉),即上《请免人回采买回青疏》,恳切陈言:“青六百斛,值当数万”,进入土鲁番也好,深入回回国也好,都无疑是“以厚资而探豺狼之境”,“以华语而人侏亻离之乡”,“以天朝而徼绝域之物”,“焉知其不我侮乎”?然后建议通过甘肃抚按向土鲁番、回回国宣威布恩,以待其“真诚上供”。所有这些,“皆关宗社大计”,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积极建议。在其位,谋其政。作为可以直接向皇帝进言的给事中,林熙春确是尽到责任了。
言官缄默,就是失职。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诸言官对军政大事不敢加以评议(陈泽泓谓“因上疏陈言”,又误!),激恼了万历帝,一下子贬斥了34人。御史马经纶为救言官,慷慨陈词,又遭“降调”。其时,阁臣上疏解救不了,谏台具疏而不敢上。对此,林熙春毅然于第二年正月,偕率同僚,带头抗疏,伸救言官。他在疏中侃侃而言:“陛下怒言官缄默,斥逐三十余人,臣等不胜悚惧;今御史马经纶慷慨陈言,窃意必温旨褒嘉,顾亦从贬斥,是以建言罪耶,抑以不言罪耶?臣等不能解也。前所罪者既以不言之故;今所罪者又以敢言之故。臣等安所适从哉。陛下诚以不言为溺职,则臣等不难进忧危之苦词;诚以直言为忤旨,则臣等不难效喑默之成习。但恐庙堂之上,率谄佞取容,非君上之福也。”这一来,万历帝更加恼羞成怒,竟将林熙春也降调湖南茶陵州判官。从此林熙春称病家居,一住就是10年,“未尝只字入长安”。万历三十四年 (1606年),林熙春接量移广西贺县的任命,他依然没有赴任,直至万历去世,前后24年(陈泽泓谓家居16年,又误)闲住家中。
明神宗去世后,光宗即位,改元泰昌。是年(1620年),下旨起用闲置旧臣。于是,年已68岁的林熙春重被起用。他以南京仪制郎中升任光禄少卿。此后历任太仆少卿、右通政、太仆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
这期间,林熙春虽已年届古稀,依然敢于直言,胆识不减当年。他在太仆寺少卿任上,就曾上《请蠲畿辅加派并练乡兵疏》,极力强调“民为邦本”,反对“加派”不断,深刻地指出:畿辅之民“朝不保夕者已十室而九”,现又加上“马匹之征调无已;器甲之缮修无已;车辆之缔造无已;豆粟之买运无已”。以至于“援兵绎骚,鸡犬靡宁”,“鱼惊鸟窜”,而且“益加保甲乡兵之役”,那未,“民无乐生,业已思乱”,情势将越来越严重了。为此,他再次指出:“民心断不可失”,应“将加派蠲免,仍发帑金以练乡兵。”这的确是既解民瘼,也纾君忧的建言。
与此同时,林熙春曾奉旨总理京边马政。由于他克尽职守,一月之内,即精选战马3万余骑。并经武官调试评定,全部合格。在署理东路马政之时,曾“出巡点马”抵玉田县。闻“城内兵变”,新旧兵格斗,杀伤不少,他毅然“驱车进城”。面对“新兵满街,拥戟露刃,环列舆前,呐喊请救”的严峻态势,一面询明情由,许以怜恤,一面“宣布朝廷威德”,严肃地告诫:“勿再鼓噪”,如果“甘为乱民,法不尔宥”,遂使乱兵“寂然”。同时,他了解到此次兵变,缘由在于“参将袁应兆之残虐”。袁押解浙兵援辽,途中逃走逾千,于是在天津招募凑数,并对天津新兵许以安家费用,后又未能如诺,遂演成此次兵变。为此林熙春特向皇上参了袁应兆一本,请求将浙兵逃走和玉田兵变损失,“就应兆家勘产赔还”,并“立殉赐剑”,将应兆正法。
在大理寺卿任上,林熙春针对大理寺案牍如山积的情况,力为厘剔,尽快加以清理,使弊绝风清,并及时上《申饬法纪疏》。疏中本着重民命,保太和,特为“拟民约者八条”,“拟官约者八条”,使有关官民都有约可依,有章可循。
天启四年(1624年),魏忠贤阉党之祸日见暴露,林熙春自知无力回天,加上年事已高,故连上六疏乞休,最终获得批准,告归前还获晋户部左侍郎。据所载,林熙春回到故乡仅一个月,阉党之乱也终于暴发。其急流勇退,何等及时。
返潮之时,林熙春虽已是年逾古稀的72岁老人,仍然关切地方民生,致力于一地公益事业。如为潮州争盐税,减里役,使龙溪一地减少里役十分之四。他倡筑炮台于海口,以加强海边防;倡浚三利溪,倡修龙头、东集等桥,倡建许陇堤桥;倡修潮州文庙、贤良祠、龙溪文昌阁,玉简峰塔;倡建凤凰台、三元塔。此外,他还捐修赎佛寺田百亩作为秀才科试资费,并创建龙溪会馆。崇祯四年 (1631年),林熙春辞世,享年80(虚龄),朝延特赐“三世尚书”,谥“忠宣”。
三世尚书”坊原在太平路分司巷口,坊南镌“四朝大老”。“三世尚书”指因林熙春其祖林瓒、父林乔樌得赠户部尚书。“四朝”,指林熙春历官于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个皇帝。“大老”,对资深望重的大官之称呼;亦指德高望重的老人。坊为四柱三间五楼石坊。明间雀替为石雕龙,其上承托下枋;下枋之上为双面镂空的人物故事之中枋,人物造型逼真;上花枋之上正中央系一双面镌刻行楷“恩荣”二字竖额的花肚,其上承托石屋面;次间下枋之上各为双面镂空石麒麟一对,整座牌坊规模宏大,结构谨严,人物、动物雕刻技术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坊于1951年拆除。2006年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分司巷口北侧。“三世尚书”下坊枋镌“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林瓒,敕封文林郎福建将乐县知县、延平府知府、诰赠通议大夫太常寺卿林乔樌,万历癸未进士赠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加赠资政大夫户部尚书林熙春”;下坊梁镌“敕赠户部左侍郎卒赠三世资政大夫户部尚书”。“四朝大老”下坊枋镌“万历癸未进士、户部左侍郎,予告,钦赐驰驿;前工科都给事中,诏起光禄、太仆寺少卿,通政司通政,太仆寺少卿,敕理京边马,太常、大理寺卿,侍经筵林熙春”;下坊梁镌“赐祭葬特祠,加赠资政大夫、户部尚书,谥忠宣,祀乡贤,楚闽名宦。以子益封太常寺典簿,晋正议大夫;又子佳户部贵州司事,进荣禄大夫。”坊额右镌“潮州知府马鸣霆,同知蒋允彦,通判马毓峨、林朝铭。崇祯元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