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坚固阵地和营垒
我们在前一章已谈到,如果一个阵地有天然条件和人工的加强,以致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它的意义就已完全超过了作为一个有利的战场的程度。因此,它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计划在本章中考察这种阵地的特点,并且因为它具有近似要塞的性质把它称为坚固阵地。
这种阵地,单靠人工构筑的工事是不易构成的(要塞附近的营垒除外),至于单靠天然障碍,就更不易构成了。这种阵地是天然条件和人工加强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常常被称为营垒或筑垒阵地。实际上所有或多或少筑有工事的阵地都可以叫做筑垒阵地,不过,这样的阵地与我们在这里所谈的阵地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构筑坚固阵地的目的是让配置在这个阵地内的军队处于坚不可摧的地位,从而或者是直接地真正掩护一个地区,或者只是掩护配置在这一地区内的军队,为了尔后用这部分军队以另外的方式间接地掩护国土。以前战争中的防线的作用,尤其是法国边境附近的防线的作用是前一种,而四面都形成正面的营垒与构筑在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作用是后面一种。
如果阵地的正面由于筑有筑垒工事与设有阻止敌人接近的障碍物而坚固到坚不可摧的程度,那么敌人就只能通过迂回来攻击我们的翼侧或背后。为了让敌人不容易进行这种迂回,就要为这些防线寻找可以掩护其翼侧的依托点,莱茵河与孚日山就是阿尔萨斯防线上的这种依托点。这种防线的正面越宽,就越易于阻止敌人的迂回,因为任何迂回对迂回者说来总是有某些危险的,并且军队迂回时越是不得不偏离它原来的行动方向,这种危险性就越大。因此,阵地如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宽大的正面与良好的依托点,就能直接掩护广大地区不受敌人的侵袭。以往这类防御设施至少是根据这种想法建筑的。右翼依托莱茵河,左翼依托孚日山的阿尔萨斯防线,和右翼依托些耳德河与土尔内要塞,左翼依托大海的长达十五普里的弗郎德勒防线,都是为这个目的建筑的。
但是,在一个没这样宽大而坚固的正面和良好的依托点的地区,一支军队如果还要凭借良好的筑垒工事来防守这样的地区,那么,就一定要使阵地的四面都成为正面,借以掩护自己免遭敌人的迂回。在这种场合,真正受到掩护的不是这个地区,只是这支军队,因为阵地本身在战略上只是一个点,但受到掩护的军队却能防守这个地区,也就是说它可以在这个地区固守。敌人对这种营垒是无法迂回的,也就是说,这种营垒的翼侧与背后是不能当作比较薄弱的部分而加以攻击的,因它的每一面都是正面,到处都一样坚固。但是,敌人有可能从这种营垒的侧旁通过,而且比从筑垒防线侧旁通过要容易得多,这是因为营垒的正面差不多没有宽度。
要塞附近的营垒基本上起着坚固阵地的第二种作用,由于它的使命是掩护聚集在营垒内的军队;但它在战略上进一步起的作用,也就是它对这支被掩护的军队的使用所起的作用,与其他营垒是有些不一样的。
在说完了产生这三种不同的防御手段的情况之后,我们想探讨一下它们的价值,并且用筑垒防线。筑垒阵地与要塞附近的营垒这三个名称来区别它们。
一。筑垒防线。筑垒防线是非常有害的一种单线式作战方式,这种防线只有在强大火力的掩护下才能对进攻者起到障碍的作用,而它本身可说是毫无价值的。能使军队发挥这种火力效果的防线的宽度与国土的宽度比起来总还是很小的。这种防线一定是很短的,因而只能掩护很少的国土,或说,军队将不能真正防守所有的地点。因此人们有了这样一种想法:不占领防线上所有的点,而只是加以监视,像防守一条中等江河时所做的那样,利用配置好的预备队来加以防御。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防线这一手段的性质的。要是天然的地形障碍很大,以致能够采用这种防御方法,那么筑垒工事不但毫无用处,并且还是危险的,因为这种防御方法不是扼守地区,而筑垒工事只是为了扼守地区而设置的。如果筑垒工事本身是阻止敌人接近的主要障碍,那么,不加防守的筑垒工事在阻止敌人接近方面的作用是极小,也是容易理解的。试问,成千上万的军队同时进行攻击时,如果没有火力杀伤它们,一条十二或十五普尺深的壕沟与一座十到十二普尺高的垒墙又能起什么作用呢?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种防线如果很短,因而相对地来说有比较多的军队防守,它会遭到迂回;如果它延伸得很长,又没有相应的兵力来防守,它很容易被敌人从正面攻破。
这种防线让军队局限于扼守地区而失去任何机动性,所以以它来对抗敢作敢为的敌人是极不适当的。要是说这种防线在现代战争中还保存了很长的时间,那只是因为战争要素受到了削弱,因而表面上的困难通常起了真正困难的作用,同时还因为,这种防线在多数战局中只是在次要的防御方向上用来对付敌人的侵袭。这种场合,虽然它并非完全不起作用,但要知道,假使把进行这种防御的这部分军队用在其他地点,却能做出很多更为有利的事情来。在最近的战争中,根本没有人采用这种防线,连这种防线的一点遗迹也找不到了。至于说这种防线是否还会再次出现,那也是很值得怀疑的。
二。筑垒阵地。奉命在一个地区进行防御的军队在该地防守多长,这个地区的防御就持续多久(这一问题在第二十七章将详尽地论述),当这支军队离开与放弃这个地区时,防御工作也终止了。
如果一支军队奉命固守遭到优势很大的敌人攻击的国土,那么,对付敌人的方法就是借用坚不可摧的阵地抵御敌人的武力,用以掩护自己的军队。
正如我们已经谈过的那样,这种阵地四面都是正面,所以如果采用通常宽度的战术配置,在兵力不很大(要是兵力很大,就不符合这里所假定的整个情况了)的情况下军队就只能防守很小的地区。这个地区在整个战斗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利,以致即便尽可能地利用筑垒工事来增强力量,恐怕也很难进行顺利的抵抗。因此,这种四面都是正面的营垒的每一面都一定要有相当大的宽度,而且每一面还都应是近乎坚不可摧的。在要求有很大的宽度的情况下,每一面又要求有这样的坚固程度,这是筑城术所做不到的。因而,构筑这样的营垒应具有一个基本要求,那就是利用地形障碍使营垒的某些部分完全无法接近,让另外一些部分难以接近。所以,为了能够运用这一防御手段,必须具备有地形障碍的阵地,但凡没有这种阵地的地方,只凭构筑工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上述这些考察只关系到战术上的结果,我们所以谈到这些,仅是为了要说明筑垒阵地能够作为战略手段使用。为了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在这儿提出皮尔纳。崩策耳维次。科尔贝克。托里希——佛德腊希与德里萨这些营垒作为例子。现在我们来说说营垒在战略上的特点与效果。
这种阵地应具备的首要条件,自然是配置在这一营垒中的军队的给养在一定时间内能得到保障,就是说,在需要营垒发挥作用的期间能保障军队的供给。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象科尔贝克和托里希——佛德腊希那样阵地的背后通向某一港口,或象崩策耳维次与皮尔纳那样同附近的要塞有密切的联系,或者象德里萨那样在营垒内部或离营垒极近的地方储备有大批存粮。
只有在上述第一种场合,营垒的给养才能够得到相当充分的保障,但在第二。三两种场合,只能得到有限的保障,因此经常有缺乏给养的危险。由此可以知道,保障给养的条件如何使许多原来适于作营垒的险要地点不能构筑营垒,因此使适于构筑这种阵地的地点变得稀少了。
为了弄清这种阵地的作用和它能带来的利害与危险,我们必须研究一下进攻者对这种阵地可能采取什么行动。
(一)进攻者可以从筑垒阵地的侧旁通过,继续向前推进,而凭一定数量的军队监视这个阵地。
在这儿,我们必须区别两种情况:筑垒阵地是由主力部队占领的,还是只由次要部队来占领的。
在第一种情况下,进攻者除非在除了攻击防御者的主力以外还有其他具有决定意义的进攻目标(如攻占要塞。首都等)能够追求时,从筑垒阵地侧旁通过才是有益的。而且,即使进攻者有这样的进攻目标,也只有当他的基地的坚固程度与交通线的状况使他不用担心他的战略翼侧会受到威胁时,他才可以从侧旁通过去追求这样的目标。
虽然根据上述这一点可作出结论说,防御者可以以主力占领筑垒阵地,并且能使这个阵地发生作用,但是这只有在下面这种情况下才是可能的:或是这个阵地对进攻者的战略侧翼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防御者有把握通过对战略翼侧的威胁把进攻者牵制在对自己无害的地点上;或是根本不存在防御者所担心的将被进攻者夺去的目标。如果存在着这样的目标,同时又不能让敌人的战略侧翼受到严重的威胁,那么防御者的主力就根本无法占领这样的阵地,或只能佯作占领,对进攻者进行试探,看他是否会认为这个阵地威胁他的战略翼侧。但在这种场合始终是有危险的,一旦这个试探失败,防御者要援救受威胁的地点就已经来不及了。
要是占领筑垒阵地的只是次要的部队,那么进攻者就一定不会没有别的进攻目标了,防御者的主力就会成为进攻者的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阵地的意义就仅限于对敌人的战略翼侧可能有威胁作用,而且,阵地的意义就看是否能起到这种作用。
(二)要是进攻者不敢从阵地侧旁通过,他就可能会围困这一阵地,迫使阵地上的守军因饥饿而投降。但是,要进行这种围困务必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阵地没有自由的后方;其次,进攻者的兵力强大得足以进行这种围困。在存在这两种条件的情况下,这个筑垒阵地虽然让防御者在一段时间里能牵制住进攻的军队,但是,防御者为了获取这一利益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损失一定的兵力。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看出,防御者要用主力占领筑垒阵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非常安全的后方(比如托里希——佛德腊希营垒)。
(2)预料敌人兵力的优势不足以围困自己的营垒。假如敌人在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仍要进行围困,那么防御者就能从阵地进行成功的出击,逐个击破敌人。
(3)可以期待援军解围。1756年萨克森的军队在皮尔纳营垒就是如此。1757年布拉格会战以后的情况大致上也是这样,当时的布拉格只能看成是个营垒,如果卡尔。亚历山大不知道摩拉维亚军团能够前来解围,他或许就不会让敌人把自己包围在这个营垒里面了。
因而,只有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之一时,用主力占领筑垒阵地才是合理的。但是还不得不承认,如果只具有后两个条件中的一个,防御者这样做还是冒极大危险的。
但是,假如用来占领筑垒阵地的是一支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牺牲的次要的部队,那么,就不用考虑这三个条件了,这时需考虑的只是用这种牺牲能不能免除一种实际上存在的更大的灾祸。这种情况可能是少见的,但也不是不可设想的。皮尔纳营垒就曾阻止了腓特烈大帝在1756年对波希米亚的进攻。那个时候,奥地利军队毫无准备,波希米亚的失陷似乎是肯定无疑的了,如果它失陷了,损失的兵力或许会超过在皮尔纳营垒受降的一万七千名盟军。
(三)如果进攻者不可能像(一)和(二)两项中所说的那样去行动,就是说防御者具备了我们上面所列出的条件,那么进攻者当然就像一条猎狗在发现一群野鸡时会停下来一样,会在阵地前停下来,至多靠派出一些部队尽量扩大所占领的范围,满足于取得这种没有决定意义的极小的利益,而把占领这一地区的问题留待将来解决。这时,阵地就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
三。要塞附近的营垒。就像已说过的那样,要塞附近的营垒的使命不是掩护一个地区,而是掩护一支军队免遭敌人的攻击,因而一般地说这种营垒也属于筑垒阵地,它同其他筑垒阵地不同之处,实际上只在于它与要塞是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因而它当然具有强大得多的力量。
因而,这种营垒还要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这种营垒还能担负其他使命,那就是使敌人完全不可能或者难以围攻要塞。假如要塞是一个不能被封锁的港口,那么军队为了上述目的而遭受重大的牺牲是值得的。但是,如果不是如此,要塞可能就会很快由于饥饿而陷落,不值得牺牲大量的兵力来保护它。
(2)要塞附近的这种营垒可供一支在开阔地上没办法立足的小部队使用。四五千人在要塞城垣的掩护下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而在开阔地上,他们即使据守世界上最坚固的营垒,也依然有被消灭的可能性。
(3)这种营垒可用来集中和整顿那些还不够坚强因而没有要塞城垣的掩护就不能与敌人作战的军队,如新兵。后备军。民军等。
要塞附近的营垒要是不派兵驻守就会或多或少地不利于要塞,这是个严重的缺点。这种营垒假如没有这样的缺点,那可以说是在许多方面都有利的十分值得推荐的手段。但是,要使要塞常常保持足够的守备部队,可以分出一定兵力驻守营垒,这是极难做到的。
因而,我们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只是在海岸要塞附近才适合于构筑这种营垒,在所有其他场合构筑这种营垒都是弊大于利的。
最后,假如把我们的意见归纳起来,那就是:
(1)国土愈小,回旋的空间愈小,愈需要坚固阵地;
(2)越是有把握得到援救与解围(依靠其他军队。气候恶劣的季节。民众暴动,乃至进攻者缺乏供应等等都是相同的),坚固阵地可能遇到的危险就越小;
(3)敌人的进攻越不坚决,坚固阵地的作用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