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风穴
:佚名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手、足少阳之会。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并有耳后动、静脉,颈外静脉。主治耳鸣,耳聋,聤耳,口眼斜,口噤不开,齿痛,颊肿,瘰疬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标准定位】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取法】取正坐或侧伏,耳垂微向内折,于乳突前方凹陷处取穴。
【穴位解剖】本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皮肤由耳大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耳后静脉面后静脉汇合成颈外(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浅面向下后斜行,至该肌后缘,锁骨上约2.5厘米处,穿深筋膜汇入锁骨下静脉。沿颈外静脉排列的淋巴结称为颈淋巴结,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咬肌筋膜,在乳突肌与胸锁乳突肌前缘,继而进达腮腺的下颌后突部,可深抵起于基突的肌肉。
【特异性】交会穴之一,手足少阳之会(《针灸甲乙经》)。
【功用】聪耳通窍,散内泄热。
【主治病症】
头面五官科疾病:耳聋耳鸣,头痛牙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口眼喎斜,笑肌麻痹,甲状腺肿,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疾病:痉病,狂疾,膈肌痉挛。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2寸,耳后酸胀,可扩散至舌前部及半侧面部,以治面瘫、腮腺炎等。
2、向内前下方斜刺1.5-2.0寸,局部酸胀,可向咽部扩散,咽部有发紧发热感,以治聋哑。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释名]“翳”,原指羽扇,用作遮掩。穴在风池之前耳根部,为耳垂所掩蔽。
翳风穴[出处]《针灸甲乙经》。
[位置]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
《针灸甲乙经》:“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针灸集成》:“在耳根部,距耳五分”。
[局部解剖]
肌肉:后方由浅到深为锁乳突肌,头夹肌,头最长肌,二腹肌后腹。
神经:耳大神经,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血管:耳后动、静脉和颈外浅静脉。
[类别]手足少阳之会。
[功效]利颊、聪耳、正口僻。
[主治]
古代记述:耳鸣、耳聋、口眼歪斜、口噤、颊肿、牙痛、瘰疬、暴喑、牙车急痛、耳中湿痒、耳红肿痛、视物不清。
近人报道:面瘫、腮腺炎、聋哑、颞颔关节痛。
翳风穴 介绍[方例]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暴喑不能言:翳风、通里。
急性腮腺炎、翳风、颊车、合谷。
项部瘰疬:翳风、天井、足临泣。
[刺灸法]向上角或对侧内眼角方向刺入1~1.5寸;如治聋可向内上方刺入,治哑可向内下方刺入;治面瘫时还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不用直接灸,艾条温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