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虚实第二
唐代:孙思邈
(脉二首 方九首 灸法二首)
胆实热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痛,洒洒恶寒,胁痛,名曰胆实热也。
半夏汤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方。
半夏 宿姜(各三两) 黄芩(一两) 生地黄(五两) 远志 茯苓(各二两) 秫米(一升) 酸枣仁(五合)
上八味 咀,以千里长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扬之千余遍,澄清,取九升煮药,取三升半分三服。(《集验方》治虚烦闷不得眠,无地黄、远志,有麦门冬、桂心各三两,甘草、人参各二两。)
胆虚寒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趾不能摇 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 ,名曰胆虚寒也。
温胆汤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
半夏 竹茹 枳实(各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本有茯苓二两、红枣十二枚)
千里流水汤
治虚烦不得眠方。
麦门冬、半夏(各三两) 茯苓(四两) 酸枣仁(二升) 甘草 桂心 黄芩 远志 萆
上十二味 咀,以千里流水一斛煮米,令蟹目沸扬万遍澄清,取一斗煮药取二升半,分三服。
酸枣汤
治虚劳烦搅,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方。
酸枣仁(三升) 人参 桂心 生姜(各二两) 石膏(四两) 茯苓 知母(各三两)甘草(一两半)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枣仁取七升,去滓,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治虚劳烦闷不得眠方∶
大枣(二七枚) 葱白(七茎)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栀子汤
治大下后虚劳不得眠,剧者颠倒懊恼欲死方。(仲景云,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汤主之。)
大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纳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
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治烦闷不得眠方∶
枸杞白皮、生地黄(各五两) 麦门冬 甘草 前胡(各五两) 茯苓 ?
上十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七合,分四服。
治虚劳不得眠方∶
酸枣仁 榆叶(等分)
上二味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日再。
又方 干姜四两为末,汤和顿服,覆取汗愈。
灸法
胆实热灸浊浴,随年壮,穴在挟胆俞旁相行去五寸。
胆虚灸三阴交各二十壮,穴在内踝上一夫。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