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阴三阳穴流注法第二(下)
唐代:孙思邈
胃,出于厉兑为井,足阳明脉也。流于内庭为荥,注于陷谷为输,过于冲阳为源,行于解溪为经,入于三里为合。
胆,出于窍阴为井,足少阳脉也。流于侠溪为荥,注于临泣为输,过于丘墟为源,行于阳辅为经,入于阳陵泉为合。
膀胱,出于至阴为井,足太阳脉也。流于通谷为荥,注于束骨为输,过于京骨为源,行于昆仑为经,入于委中为合。
脾,出于隐白为井,足太阴脉也。流于大都为荥,注于太白为输,过于公孙为源,行于商丘为经,入于阴陵泉为合。
肝,出于大敦为井,足厥阴脉也。流于行间为荥,注于太冲为输,过于中封为源,行于中为经,入于曲泉为合。
肾,出于涌泉为井,足少阴脉也。流于然谷为荥,注于太溪为输,过于水泉为源,行于复溜为经,入于阴谷为合。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