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五症
明代:薛己
咳嗽声哑,饮食挫喉。腹胀气促,闷乱不宁。渴泻不止,切牙寒战。疮嫩易破,痒塌不止。紫黑灰色,顶陷喘渴。
红 标现之图一日∶一日先退热放标者必轻,又放标后一日身凉稀密已定,仍热烦躁尚未尽,有两三次出热方定,红现者吉,或隐或现者凶。
二日∶二日如粟米大,稀而红满者吉。二日顶陷,灰白色者次之。
三日∶三日尖满如珠者吉,灰白色者次之。三日必出定,已后身反发热,闷乱烦渴者凶。
标疮绽灌浓之图初发∶有两三次出大小不一等,先出者先灌浆,后出者后灌浆,如水珠光泽。根窠红活者吉。
如珠∶不渴泻闷烦者,不必服药。微渴微痒不泻者不妨,亦不须服药。
根活∶若一齐并出稠密灰白色,顶陷烦躁渴泻者,急宜治之。
疮已饱满如脓窠将收,渐至苍蜡色,有等无脓有黄白色。自放标一日为始,至七日收靥,至十日收完,此为正病。有迁延八九日方靥,至十四五日方完亦有之。但不泻渴闷乱,其疮饱满无陷,手按之坚硬皆好。将收时渐退红肿或疮中收靥,觉有黄蜡色,或外面先靥根下皱皮。男从面收至头背,女从面收至胸腹,收后离肉不粘易脱俱好。有微渴痒痛,有身收完足收迟亦不妨,身微热不能食者亦有之,只怕疮嫩易破,闷乱痒塌者凶。
靥后余症
疮疹收靥之后,预宜调理。就有出外,不避风寒,不节饮食,偏无病者,莫非胃物理壮,亦宜仔细。病初痊,脏腑初安,脾胃尚弱,动止饮食过度复病,喘咳腹胀必凶。又血气尚弱,动止太早,病复皆凶。况肌肉娇嫩,冒风易得感寒,头痛身热,则难治矣。
腹胀气促根窠不赤之症陈文宿先生云∶痘疮已出未愈之间,或泻渴腹胀气促,其疮不光泽,不起发,根窠不红,谓之表虚也。先与十一味木香散,以和五脏之气,后与十二味异功散送七味肉豆蔻丸,以助脏腑之气。窃谓痘疮既出,不光泽,不起发,不红活,或泄泻作渴,或肚腹作胀,或气促作喘,寒战切牙,或手足指冷,肢体挛缩,作渴饮汤,阳气亏损,内虚寒而外假热也,用十二味异功散。若作渴饮汤,手足不冷者,脾胃虚弱也,用五味异功散。凡痘疮先出不如式,后出而红活,或成片,色赤而秽气者俱无妨。
一小儿出痘,四日腹胀泻渴,脾胃虚寒也,用十二味异功散一剂,又用参 内托散,贯脓靥而忽寒热切牙,此脓贯而阳气亏损也,用参附汤、独参汤而愈。
一小儿痘,四日腹胀泻渴,气促体倦,此脾气虚也,用人参白术散加木香煎送四神丸一服,诸症顿止。但脓迟作渴,此表里血气俱虚,用参 四圣散、大补汤而愈。
一小儿痘疮作渴腹胀,小便不利,此邪气壅滞也,用木通芍药汤一剂,诸症稍愈;用参 四圣散,其浆渐贯,用参 内托散,结靥而愈。
一小儿痘疮将愈,腹胀,手足或冷或热,此阳气虚寒也,先用十二味异功散,手足不冷,此阳气渐复也,乃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而愈。
一小儿痘疮,大便利而小便秘,腹胀作喘,手足并冷,此脾气虚也,先用葶苈、木香一剂,又用五味异功散加木香二剂而愈。后腹胀不食,口角流涎,仍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痘疮将愈,忽腹胀泄泻,侵晨为甚,饮食不化,余谓脾胃虚弱,朝用人参白术散,夕用二神丸而泻止;又用参 内托散兼托里散而靥。
一小儿痘疮腹胀泄泻,饮食不化,此脾肾气虚,用人参白术散、豆蔻丸而愈。
参 内托散 治里虚发痒,疮不溃,倒靥。
人参 黄 (炒) 当归 川芎 浓朴(姜制) 防风(各五分) 桔梗 白芷 官桂(各三分) 紫草(五分)
木香 甘草(各三分)
上入糯米一撮,水煎量服之。寒战切牙,饮水泻渴,亦宜服之。
参 四圣散 治痘疮已出六七日,不能长,不生脓,或痒塌。
当归 芍药(炒) 黄 川芎(各五分) 白术 茯苓 紫草(如无,红花代之) 木通 防风(各三分) 糯米(二百粒)
上水煎,母同服。
葶苈木香散 治大便自利,小便涩滞,喘嗽腹胀,不能食。多服为妙。
猪苓 泽泻 茯苓 白术 官桂(各五分) 滑石(二钱) 葶苈 木通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上水煎,量大小服之。
木通芍药汤 治痘疮作渴腹胀,小便不利。
木通 芍药 白术(各五分) 川芎 陈皮 干葛(各三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服。
十全大补汤
当归 川芎 白芍药(炒) 熟地黄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炒) 黄 (炒) 官桂(各等分)
上水煎,量儿大小服。
参附汤 治痘疹阳气虚寒,切牙寒战,手足并冷,或吐泻不食,饮沸汤不知热。用独参汤加好真附炮如法者,每剂先加一钱,未应多加之,更不应,加至四五钱,或等分亦不妨。但用之以运其阳气。如已脱者不治。
独参汤 治阳气虚弱,痘疮不起发,不红活,或脓清不满,或结痂迟缓,或痘痕色白,或嫩软不固,或脓水不干,或时作痒,或畏风寒。用好人参一两、生姜五片、大枣五枚,水二钟,煎八分,徐徐温服。婴儿乳母亦服。
胡荽酒
用胡荽一把,以好酒二钟煎一两沸,令乳母含喷儿遍儿头面,并房中须烧胡荽香,能辟除秽气,使痘疹出快。若痘疹已出而饮食少思,宜用枣子燃炙,儿闻枣香尤能开胃、进饮食、解毒瓦斯。若因饮食停滞,未及消导者,不宜用。
托里消毒散
托里散(二方见痘痈)
七味白术散(即人参白术散,方见痘疮属阴属阳)
十一味木香散
十二味异功散(二方见痘灰白色)
五味异功散(方见痘寒战切牙)
肉豆蔻
二神丸
四神丸(三方见泻渴切牙)
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