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衄血吐血
明代:薛己
《痘疹方》云∶若痘发之际,正宜微见,与发汗同体,然血与汗虽殊,其源其一。盖痘疹乃秽血所发,邪结肺胃,毒瓦斯自然上越也。若见此症,不可妄投以药,恐治失其宜,瘀蓄者不出而已,出者复伤,反生变症也。若作渴饮冷,手足并热,此毒瓦斯炽盛,而血上溢也,宜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肺经热毒而鼻衄,用地黄清肺饮。胃经热毒而吐血,亦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肠胃热毒而便血亦用之。作渴饮汤,手足不热者,肝肺气虚,不能摄血而妄行也,宜用五味异功散。若出血作渴烦躁,面赤色者,血脱也,宜用当归补血汤。
一小儿出痘三四日,大便下血,日有数滴,至八日不能止,疮不能起,御医钱春林谓其脾气虚寒,用木香散二剂加丁香十一粒、人参五钱,次日痘起有脓,由是血止,二十余日而愈。
一小儿痘疮红活,但不时作痒,口渴便血面赤,先君谓肠胃有热,用圣济犀角地黄汤加柴胡一剂,诸症渐退;用四君加当归、红花而愈。
一小儿痘疮赤痛,烦热作渴,或便血衄血,先君用犀角地黄汤而血止,又用紫草快斑汤而痛愈。后疮痕色白,用四君、黄 、当归而痊。
一小儿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散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气汤而愈。
一小儿痘痛赤色,吐血发热,此胃经热毒也,先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诸症渐愈,又用五味异功散而痊。
一小儿痘后衄吐,面色黄白,因脾肺气虚弱,用麦门冬散而愈。后因劳,衄血发热,痘痕赤色,用四君、归、 而衄止,用五味异功散而热退。
一小儿痘后衄血,发热则痕赤,热止则痕白,此脾胃气虚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加干姜,夕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而愈。
一小儿痘后衄血头晕,唇白恶心,此中气虚,而清阳不能上升也,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稍愈,去蔓荆子,又数剂而痊。
一小儿痘后,非衄血即便血,痘痕赤白靡定,手指冷热无常,余谓此元气虚,而无根之火倏往忽来也,朝用补中益气汤,夕用五味异功散,各二十余剂而愈。后因劳心复发,仍用前二药为主,佐以十全大补汤而愈。
泻白散
桑白皮(炒) 甘草 地骨皮上每服二三钱,水煎。
人参竹叶汤 治虚烦不得寐,或兼自汗。
人参 竹叶 甘草(各二钱) 半夏(二钱五分) 小麦 麦门冬(各一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二片,粳米二撮,水煎服。
八珍汤
十一味木香散(二方见顶陷灰白)
五味异功散
当归补血汤(二方见寒战切牙)
紫草快 汤(方见便血屎黑)
十全大补汤(方见腹胀气促)
四君子汤(即六君子汤去陈皮、半夏,方见不靥闷乱)
薛己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