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
清代:张志聪
气味酸平,无毒。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
(山茱萸今海州,兖州,江浙近道诸山中皆有。木高丈余,叶似榆有刺,二月开花白色,四月结实如酸枣,色紫赤,九月十日采实,阴干去核用肉。)
山茱萸色紫赤而味酸平,禀厥阴少阳木火之气化。手厥阴属心包,故主治心下之邪气寒热。
心下乃厥阴心包之部也。手少阳属三焦,故温中。中,中焦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血生于心,藏于肝。足厥阴肝主之血,充肤热肉,故逐周身之寒湿痹。木火气盛,则三焦通畅,故去三虫。血充肌腠,故久服轻身。
愚按∶仲祖八味丸用山茱萸,后人去桂附,改为六味丸,以山茱萸为固精补肾之药。此外并无他用,皆因安于苟简,不深探讨故也。今详观《本经》山茱萸之功能主治如此,学人能于《本经》之内会悟,而广其用,庶无拘隘之弊。
张志聪
张志聪(1616—1674),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家。世业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建侣山堂。招弟子讲学。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灵枢》是针灸专著,认为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