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余粮
宋代:苏颂
禹余粮(图缺),生东海池泽及山岛中,或池泽中,今惟泽、潞州有之。旧说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今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与旧说小异。采无时。
《本经》又有太一余粮。谨按陶隐居《登真隐诀》载长生四镇丸云∶太一禹余粮,定六腑,镇五脏。注云∶按本草有太一余粮、禹余粮两种,治体犹同。而今世惟有禹余粮,不复识太一.此方所用,遂合其二名,莫辨何者的是。而后小镇直云∶禹余粮,盒饭用之耳。余粮多出东阳山岸间,茅山甚有,好者状如牛黄,重重甲错,其佳处乃紫色,泯泯如面,啮之无复碜,虽然用之,宜细研,以水洮取汁澄之,勿令有沙土也。而苏恭亦云∶太一余粮与禹余粮,本一物,而以精粗为别,故一名太一禹余粮,其壳若瓷,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渐变紫色,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之余粮也。今医家但用余粮,亦不能如此细分别耳,张仲景治伤寒下痢不止,心下痞硬,利在下焦者,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赤石脂、禹余粮各一斤,并碎之,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再服。又按张华《博物志》曰∶扶海洲上,有草焉,名曰 草,其实食之,如大麦,从七月稔熟,民敛至冬乃迄,名自然谷,亦曰禹余粮。今药中有禹余粮者,世传昔禹治水,弃其所余食于江中,而为药也。然则 草与此异物而同名也。其云弃之江中而为药,乃与生海池泽者同种乎?
苏颂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出身闽南望族,其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