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诸候
清代:廖平
湿簸候
又云∶有天行之湿,初得不觉,行坐不发,恒少气力,或微利,或不利,病成则变呕吐,即是虫内食于脏。
又云∶有急结湿,先因腹痛下利,脓血相兼。出病成翻,大小便不通,头项满痛,小腹急满,起坐不安。亦是内食五脏,凡如此,虽初证未发于外,而心腹亦常烦懊。至于临困,唇口及肛门方复生疮即死也。
疳簸候
又云∶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晓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脬肿。四是疳 ,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凡五疳白者轻,赤者次,晓疳又次之,疳 又次之,黑者最重。皆从肠里上食咽喉齿断并生疮,下至谷道伤烂,下利脓血,呕逆,手足心热,腰痛嗜睡,秋冬可,春夏极。
又云∶面青颊赤,眼无精光,唇口燥,腹胀有块,日日瘦损者,是疳食人五脏,至死不觉。
又云∶五疳缓者,则变成五蒸。五蒸者,一曰骨蒸,二曰脉蒸,三曰皮蒸,四曰肉蒸,五曰渐羸瘦,或寒热无常,或手足烦热,或逆冷,或利或涩,或汗也。五蒸别自有论,与虚劳诸病相从也。
三虫候
《养生方导引法》云∶以两手着头相叉,长气即吐之,坐地缓舒两脚,以两手外抱膝中,疾低头入两膝间,两手交叉头上十三通,愈三尸也。
又云∶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如三百通乃止。为之二十日,邪气悉去,六十日小病愈,百日大病除,三虫伏尸皆去,体面光泽也。
廖平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人(今四川井研县东林镇小高滩)。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这些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起到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他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