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利(二十五)
元代:朱丹溪
下利 脉滑,按之虚绝者,必下利。
寸脉浮数,尺中自涩,必下清脓血。沉弦者下重。微弱数者自止。迟而滑者实也,可下之。数而滑者有宿食,可下。或谵语,或腹坚痛,脉沉紧者,可下。
脉迟或肠鸣,心下急痛、大孔痛,可温。由风湿热也,轻则飧泄,重则下利脓血。
在表者,发之。表者,身热也。柴胡去参主之。
有里者,下之,或后重,或积也。在上者,涌之,或痰气也。在下者竭之,去者送之,盛者和之,过者止之。
后重则宜下之,乃热物薮也,脉洪者是。又气不通,宜加槟榔、木香。
腹痛则宜和胃气,以川归、浓朴、桂、芍药、茯苓和之。
身重则除湿,脉弦则去风。大柴胡主之。血脓稠粘,以重药竭之,热甚也。
身冷自汗,以毒药温之。身冷自汗,下无声,小便清利,大便不禁,气难布息,脉沉微,呕吐,虽里急后重,谓寒邪在内而气散也,可浆水散温之。
溏为利,宜温之(结粪也),风邪内缩宜汗之。有厥阴动利不止,脉沉细,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难治,宜麻黄汤、小续命汤汗之。
黄芩芍药汤 治泻利腹痛后重,身热,脉洪疾。
黄芩(一两) 芍药(一两) 甘草(五钱)
痛甚加桂少许;下利脓血加归连五钱;里急后重加槟榔、木香;前证重者,大黄一两酒浸半日,煎服以利为度。
黄连当归汤 治下血腹不痛,谓之湿毒;痛热毒也。
连归(半两) 热毒加大黄(一两) 芍药(二钱半) 腹痛加桂。
白术芍药汤 治脾受湿,水泄;微满困弱,暴下无数,是大势来,宜宣和也。
白术 芍药 甘草腹痛甚加黄芩桂;脉弦、头痛加苍术防风;痒与下血加苍术地榆;心下痞加枳实。
凡痢疾腹痛 伤食微加大黄;腹胀加朴;渴加茯苓。冬月减芍药一半,夏月加芩。见脓血在大便前者,黄柏为君,地榆为佐,加归尾;脓血在大便后者,制芩、归稍;脓血相杂下者,制大黄。腹不痛,白芍药半之。
身倦,目不欲开,口不欲言,四君子;沉重,制苍术;不思食者,木香、藿香。
诃子散 治虚滑久不已。
木香 黄连 甘草 诃子皮 术芍汤下。
桃花汤 治冷利腹痛,下鱼脑白。
赤石脂( ) 干姜(炮) 饼丸饮下。
浆水散 治暴泄如水,身冷脉微自汗。
半夏(一两) 附子(炮) 干姜(五钱) 良姜(三钱) 桂(三钱) 甘草为末,浆水煎,和滓服。
小续命汤 治风邪内缩。方见前。
椿皮丸 治酒积利、久利湿也。
黄连茱萸粟壳丸 止利。
小柴胡去参汤 治身热挟外感者。
保和丸 治食积利。
乳香没药桃仁活石丸 治瘀血利,木香槟榔汤下。
茯苓汤 治伤冷冻饮料水变成白利,腹痛减食。
茯苓 猪苓 泽泻(一钱) 川归 桂(五分) 苍术(五分) 甘草 芍药(二钱) 升麻 柴胡 黄芩(五分)
李先生和血汤 治肠 下血,另作一派,腹中大痛,此乃阳明热毒也。
生地 熟地(五分) 甘草(生五分炙五分) 芍药(一钱半) 黄 (一钱) 升麻(一钱)牡丹皮(五分) 苍术 秦艽 桂 当归 陈皮(三钱) 作一服。
腹中不痛,腰沉,谓之湿毒下血,加羌活 独活 防风 葛根 槐花(各三钱)
益智和中汤 治前证腹痛皮恶寒,脉俱弦,按之无力,关甚紧弦,内寒明矣。
升麻 芍药(钱半) 川归 黄 甘草(一钱) 葛根 柴胡 牡丹皮 肉桂 半夏 干姜 益智(一钱五分)
噤口利 谓下利而呕、不纳食,是谓噤口,痢止口不纳,食下便又不利。
人参姜汁煮焙干,半夏半之,入香附末丸。
又缩砂蜜调抹口上,呕不纳食谓之噤口。
又人参、黄连浓煎细呷之。
凡利下外有滞下、疳利、劳瘵利、湿食疮利。
血利则有瘀血、血枯、肺痿、风。
不治证
脉浮大者死,及数者死。
身热脉数者死。
肠 下白沫,脉浮者死。如屋漏色者死。尘腐色者死。如鱼脑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血热者死。
朱丹溪
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处未免牵强。如霍乱、泄泻属夏三月,伤寒属冬三月,已为拘滞。至於以颠狂、惊痫、痔漏、脱肛分属冬、夏,益为无说矣。春三月之证,分别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其意主先后天立说,亦牵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脉因证治》一书,国朝喻昌尝惜其不行,说见所撰《寓意草》。是书卷首无序,后有嘉禾石氏一跋,称岐黄家久奉为枕秘,因讹脱甚多,借得藏书家善本校录,似即震亨之书。然所载各方如左归丸、右归丸之类,皆出自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亦以古方目之。知其断非震亨所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