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湿冲气脉
清代:周学海
湿脉皆呆软也,挟寒兼敛,挟热兼散,而湿之深伏血分及下焦者,大率挟寒为多。其脉专见于沉分,若挟热者,必连及中、浮也。尝诊上感风寒,痰多肺闭,热遏于胃,素又肝燥,上寒中热,肝胃火冲,而肺不得宣,以致气逼欲喘,舌苔薄黄而燥,两边反浓,然证甚于夜。
其脉右弦左弱,中按皆弱而散,沉按皆指下有线,长而呆软不动,知其下焦小肠、膀胱伏有寒湿也。其气冲喘逼,固由肝火,亦由寒湿自下格火上迫也。《脉简补义》谓湿据阴分,其沉分必呆板不灵者,即此。法以芳香轻清宣上,苦坚咸润清中,辛降淡渗搜下,此三焦异气并治之法也。若上焦无外感,即无须宣上,而下焦辛降,不妨稍从燥烈矣。若下焦湿已化热,脉浊不清,即无须搜下,而苦坚可以兼治矣。(按《金匮》以桂苓味甘汤治冲气,加干姜、细辛。即冲气复动,其为肾寒而肝燥有热可知。此宜得《内经》食而过之之义。)
周学海
字澄之,一作澄之,建德(今安徽东至县)人。周学海是清代的官吏和医学家。早年潜学儒学,在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任补内阁中书,又出任浙江候补道。后来潜心研究医学,论脉尤为详尽深刻。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