撮口(胎症)
清代:冯兆张
撮口者,因胎受风热,初生又感风邪,入脐流毒心脾而致也。然胎风、脐风等症,皆令气促舌强,握口如囊而不乳,病原相类,候亦相同,发则面目黄赤,撮口不乳,气促喘急,啼声不出,舌强唇青,聚口撮面,饮乳有妨,治宜疏利,故书曰∶小儿初生,血脉未敛,肌肉犹血,血凝且坚,方成肌骨。血若治败,则不成肌肉,致令面目皆黄,闭目口撮,是皆血脉不敛也。总由在母胎中,挟于风热,既生之后,气皿未调,当风洗浴,风入心脾,皆能撮口。因肠胃闭塞,郁结于中,是以腹中胀满,肚上青筋,撮口不乳,势甚危急。若不速与利下,则难救疗。如过一腊而不愈,口吐白沫,四肢觉冷者,不治。况小儿初生,其气尚盛,且有病则病当之。若一见前候,须急下之,愈后微加补益,否则根本一伤,终身多病。
冯兆张
冯兆张,字楚瞻,海盐(今海盐县)人。明代崇祯—清代康熙间名医。13岁习医,从师访道十载,曾六上京师,研究医学,亦可称之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尤精儿科,行医于两浙。经三十余载之探索,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著五十卷,充分反映了冯氏的学术思想。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