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前门汇方
清代:吴谦
保生汤
人参 甘草(各二钱半) 白术 香附子 乌药 橘红(各五钱)
上锉,每服三钱。姜五片,煎服。
加味六君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陈皮 半夏(各一钱五分,制) 甘草(五分,炙) 藿香叶 枇杷叶(各一钱,炙) 砂仁 枳壳(各八分,炒)
上锉,加生姜煎服。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复(制) 茯苓(各一钱) 甘草(五分,炙) 枳实 竹茹 黄芩(各一钱) 黄连(八分) 麦冬(二钱) 芦根(一钱)
上锉,姜、枣煎服。
加味平胃散
浓朴(姜汁炒) 苍术(米泔浸炒) 陈皮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上为末,每服三钱,加姜煎服。
延胡四物汤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各七钱五分) 延胡索(二两,酒煮)
上锉,水煎服。
加味胶艾四物汤
当归 熟地 阿胶 白芍(各二钱) 杜仲(一钱五分) 川芎 蕲艾(各八分)
上加葱白三寸,大豆淋酒煎服。
蜜硝煎
蜂蜜 芒硝
上煎,溶化服。
加味芎归饮
川芎(二钱) 当归(五钱) 人参(一钱) 吴茱萸(五分) 阿胶(二钱) 蕲艾(八分) 甘草(五分炙)
上锉,水煎服。
导赤散
生地(三钱) 木通(二钱) 甘草梢(一钱)
灯心一团,煎服。
五苓散
白术(土炒)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二钱半) 桂(三分)
上锉,作一服,水煎服。
茯苓导水汤
茯苓 槟榔 猪苓 缩砂 木香 陈皮 泽泻 白术 木瓜 腹皮 桑白皮 苏梗(各等分)
上加姜煎服。胀,加枳壳;喘加苦葶苈子;腿脚肿,加防己。
知母饮
知母 麦冬 甘草(各五钱) 黄 子芩 赤苓(各七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竹沥一两温服。
紫苏饮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二两) 陈皮 苏梗叶 大腹皮(各一两) 甘草(五钱,炙) 人参(量虚实用)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煎至一盏,去滓服。日进二服。有热,加黄芩、竹茹;心烦,加羚羊角;有食,加神曲、山楂。
羚羊角散
羚羊角(镑) 独活 酸枣仁 五加皮 防风 薏苡仁 杏仁 当归 川芎 茯神(去木,各五分) 甘草 木香(各二分)
上 咀,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钩藤汤
钩藤钩 当归 茯神 人参(各一两) 苦桔梗(一两五钱) 桑寄生(五钱)
上不粗末,每服五六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无时。忌猪肉、菘菜。烦热加石膏二两半;临产月,加桂心一两。
枳桔二陈汤
陈皮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甘草(五分,炙) 枳壳 桔梗(各一钱)
上锉,姜煎服。
桔梗汤
天冬(去心) 赤苓(各一钱) 桑皮 桔梗 紫苏(各五分) 麻黄(三分,去节) 贝母 人参 甘草(炙,各二分)
上锉,加生姜,水煎服。一方加杏仁无贝母。
麦味地黄汤
熟地(四钱) 山萸肉(二钱) 山药(二钱) 泽泻 茯苓 丹皮(各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五味子(十二粒)
上锉,水煎服。
五淋散
赤芍 山栀子(各二钱) 赤茯苓(一钱二分) 当归(一钱) 子芩(六分) 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阿胶汤
阿胶(炙燥) 熟地(焙) 艾叶(微炒) 芎 当归(切焙) 杜仲(去粗皮,炙锉) 白术(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盏半,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黄 汤
糯米(一合) 黄 (二两) 川芎(一两)
上细锉,水二大盏,煎至一盏,温服(一方无川芎)。
银苎酒
苎麻根(二两,锉) 纹银(五两) 清酒(一盏)
上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分温二服。
十圣散
人参 黄 白术 熟地黄 砂仁(各五分) 甘草(炙) 当归 川芎 白芍(各一钱炒) 川续断(八分)
上锉,水煎服。
独参汤
用好人参(二两或四两)
上水煎,徐徐服。
益母丸
益母草(五月五日,或六月六日采之,阴干,忌铁器)
上一味,以石器碾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用一丸,童便好酒各半,研化服之。
六味地黄丸
熟地(蒸晒九次,八两) 山药(四两) 茯苓(乳拌,三两) 山萸肉(酒浸,四两) 丹皮(三两)泽泻(三两)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
桂附地黄丸
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
黄连煎
黄连
上一味煎汤,调空房中鼠穴内土服。
甘麦大枣汤
甘草(三两) 小麦(一升) 大枣(十枚)
上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香棱丸
木香 丁香(各半两) 枳壳(麸炒) 三棱(酒浸一夕) 莪术(细锉,每一两用巴豆三十粒去壳同炒,待巴豆色黄,去巴豆不用) 茴香(炒) 青皮(炙) 川楝子肉(各等分)
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姜盐汤送下,或温酒下,无时。
吴谦
吴谦(1689~1748年),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