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汇集(上) 伤寒候第二十三
明代:徐春甫
《类萃》云∶小儿伤寒与大人无异,所以异者,兼有夹食而已,其或有二证,某证某方皆无越张、朱格例,特不过大小之分,剂中病则止。按仲景《伤寒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四时正气之序也。惟冬时严寒,去寒就温,不致于伤。
偶然触冒,名为伤耳。若冬冒寒,伏藏于肌肤,而未即病,至春而发者,为之温病,至夏而发者,为之热病。至此则冬伏寒随春夏之气改变,为病既久之后,不得复言其寒也。故曰∶温病不恶寒者,其理可见矣。如春应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冷,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此四时乖戾之气也。偶即中伤,谓之时气,又与伤寒不同。若小儿在襁褓中,或长成而禀赋怯弱,多因乳母解脱衣服不避风寒所致也。然小儿患此,口不能言其致病之由,脉不能诊其必然之理,但只烦啼发热而已,故不可不尽心焉。初得之时,婴幼则以虎口三关脉纹红色验之。长而童稚,则以一指按其三部,据左手脉之紧盛而断之,其喘急憎寒心气热,呵欠顿闷项急者,是也。其恶寒恶风必畏入藏身,引衣密隐,是为表证。恶热内实者,必出头露面,扬手踯足,烦渴燥粪,掀衣气粗,是为里证。至若头额冷汗,手足凉,口冷气,面色黑暗淡,大便泻青,此为阴证,视其小便或赤或白,可以知里热之有无,或清或浊,可以知里之轻重。举是观之,则汗下清温之法可类推矣。
脉候
《难经》曰∶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伤寒论》云∶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浮涩而紧为伤寒。脉沉微而热不退者危。
治法
陶节庵曰∶凡热证有头疼恶寒,皆是伤寒,无则皆非也,何则?伤寒则恶寒,伤食则恶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时恶寒为甚,盖冬为正伤寒,天气严凝,风寒猛烈,触冒之者,恶寒殊甚,其余时月恶寒亦微。冬时恶寒,腠理闭密,非辛温不可,故以桂枝等药以治之。然风与寒常相因,寒则伤荣,恶寒头痛脉浮而无汗,则用麻黄汤开发腠理,以散邪,得汗则愈。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若夫荣卫俱伤,又非此二汤所治也,须大青龙汤。然此汤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时恶寒头痛之证,皆宜辛凉之剂,通表里以和之则愈矣。若以冬时所用桂枝辛凉之药而通治之,则杀人矣。曰辛凉者何?
羌活冲和汤是也,兼能代大青龙汤为至稳。过此则少阳阳明二经在乎半表里肌肉之间,脉亦不浮不沉。外证在阳明则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证,脉洪而长,以葛根解肌汤、升麻汤治之。在少阳则胸胁痛而耳聋,脉见弦数,以小柴胡加减以和之。此三经者,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以小柴胡汤加葛根芍药,治少阳阳明俱病如拾芥。若传入里,外证悉罢,已无头痛恶寒,脉见沉实,便作实热谵语恶热,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轻则大柴胡汤,重则三承气汤。选用比之大人,剂惟轻缓而治之可也。
麻黄汤(治伤寒头痛,发热腰痛,骨节痛,恶寒无汗而喘,以此汗之,盖暖取汗至手足心而止,不须再服。)
桂枝汤(伤寒发热恶寒有汗,以此和之。此为表虚不可再汗。)
大青龙汤(治伤寒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不得汗出烦躁,扰乱不安,以此汗之。)
羌活冲和汤(治太阳经伤寒无汗,发热头痛,恶寒脊强,脉浮紧,又治非冬时或有暴寒中人,如伤寒者,以此治之万全。此方代麻黄汤用极平稳无害。)
解肌汤(治温病天行时气,头痛壮热,四时感冒,发热而渴,不恶寒者用此。)
升麻汤(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四肢疼痛,鼻干不卧,兼治四时感冒,不正之气,忽然恶寒头重。)
败毒散(伤寒风温瘟疫,头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壮热,项强目疼。)
小柴胡汤(治伤寒要药,不俱少阳,和解、表解有碍者,多宜用之,无误。在小儿尤为平剂。已上方并见大人伤寒门。)
· 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烦喜呕,或胸膈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者,此汤主之。
· 气虚血弱,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邪正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此汤主之。
·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心下满,不欲食,不便硬,脉细者,为阳微阴结,必有表复有里,脉沉亦在里,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表,半在里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也。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此汤主之。
·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满,此汤与之。
·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此与之。
· 太阳病不解,病过十日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此汤主之。
· 伤寒瘥后,复更发热,此汤主之。
大柴胡汤 治阳明病外证,身热汗出而不恶寒,但恶热,宜服此。阳明病脉逆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头眩小便难,此欲发疽证,宜服此。阳明病,胁下硬满,大便秘而呕,口燥者,此汤服之。阳明病中风,其脉浮大,气短心痛,鼻干嗜卧不得汗,一身尽黄,小便难,有潮热而哕,此汤主之。
· 伤寒胁下坚满,少阴干呕,不食,往来寒热,若未吐下,此汤服之。若已吐下发汗谵语者,此汤主之。
· 伤寒五六日,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此汤主之。
·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汤主之。
小承气汤 治太阳吐下而微烦,小便数,大便坚者,与此。上焦热壅,胸痞而实,故用枳实、浓朴以泻上焦之痞,大黄泻实,去芒硝不伤阴分之血也。
大承气汤 治伤寒里实,三焦俱热,腹满而喘者,宜服此汤。
调胃承气汤 治伤寒十余日,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腹中满不大便,蒸蒸郁郁者,宜用之。
已上诸方并见大人伤寒门,若小儿剂比大人减半,或三分之二与之。
徐春甫
徐春甫(1520-1596 年),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鹤、思敏,新安人。最初从太学生叶光山攻举子业,因多病而师从明代医家汪宦习医,曾供职于太医院,在江浙一带行医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