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清代:顾靖远
痰饮虽为一症,而因则有二。稠浊者为痰,痰因于火,有热无寒,宜分在肺在脾;稀清者为饮,饮因于湿,有热有寒,此属在脾。然湿土寄旺四时,三时主热,一时主寒,故饮症亦究寒湿酿成者少,湿热酿成者多。按仲淳云∶痰之生也,其由非一,其治不同。如由阴虚火动,上炎烁肺,煎熬津液,凝结为痰,是为阴虚痰火,痰在乎肺,而本乎肾,宜壮水清金,降气消痰为治。若由脾湿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因酒醪浓味生痰,浓浓胶固,甚至流于经络,及皮里膜外,或结为大块;或不思饮食,或彻夜不眠;或身重腹胀,不得行走∶或卒然眩仆,不知人事;或发为癫痫;或叫呼异常,或昔肥今瘦∶或泄泻不止,及成瘫痪种种怪症,皆痰之所为。故昔人云∶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良有以夫。此症在脾胃,无关肺肾,宜燥脾行气,散结软坚为治。若有风。寒闭热在肺,而痰嗽喘逆者,亦属在肺,宜豁痰降气,除肺热药中加辛温之剂,以散风寒。故利润、利燥。利散,各有攸当,非可混施也。世以痰饮混称,而不辨稠粘之为痰,清水之为饮,混同施治,岂中病情?要知饮之色状不同,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酸、或苦,或伏于肠胃,或攻于胸胁,则为心痛,为胃脘痛,为胁肋刺痛。或流于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或憎寒、发热、自汗,或胸膈满闷喘逆,或不思食,或不得眠,皆其候也。此症多因酒后过饮茶汤,与肠胃湿热之气,凝而为饮。或因怀抱抑郁。或因脾胃虚弱,饮食之湿,不得消散、亦能成饮。总之,必由脾胃有湿所致。宜健脾燥湿,消饮行水,降气散郁为治。考方书论痰,有在肺经者,名为燥痰,其痰涩而难出。
在脾经者,名为湿痰,其痰滑而易出。在心经者,名为热痰,其痰坚而成块。在肝经者,名为风痰,其痰青而多泡。在肾经者,名为寒痰,其痰有黑点而多稀之别。《金匮》论饮症,有四∶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者,曰痰饮,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者,曰悬饮;水流行于四肢,汗不出而身重者,曰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者,曰支饮。亦分在肺、在脾、在心、在肝、在肾,此诚痰饮病变之无穷,有志深造者,所宜详究焉。
疏邪利金汤〔见伤风。〕原方可加炒麻黄〔散风寒,三、五分。〕 石膏〔清肺热。量用。〕此方因风寒闭热在肺,而痰嗽喘逆者,用以治之。
清金散 清宁膏 噙化丸〔俱见虚劳。〕 接命丸〔见中风。〕此四方阴虚痰火者,择而用之,以肺为燥金,喜凉润而恶温燥故也。如胶固者,加霞天膏。
顺气开痰饮〔见中风,〕治气逆火升,痰滞喉间,如有核上。
原方〔顺气开痰。〕加麦冬 知母 黄柏〔清火。〕 白芍 五味〔敛火下降。〕此顺气开痰降火之剂。
琥珀丸 治痰症如神。
真琥珀 朱砂〔镇心安神。〕 人参〔补气安神。〕 茯神 莲肉〔各三钱。〕 山药〔一两。〕 甘草〔补心益脾。〕 天竺黄〔入心,除热痰。〕 陈胆星〔入肝,祛风痰。〕 可加牛黄〔清心凉肺,除热化痰。一钱更妙。〕〔蜜丸重三钱,朱砂为衣,小儿每丸重一钱。〕此镇心安神除热化痰之剂,为幼科之圣药,凡遇慢惊,所投辄应,兼治小儿一切虚症。
栝蒌橘红丸 治胃中有痰欲吐。
栝蒌仁 橘红〔各四两。〕〔竹沥、姜汁泛为丸。食后服。〕此顺气开痰止呕之剂。
加味栝蒌半夏汤 痰嗽气逆频吐,胸膈如有冷物上塞,饮热汤稍下者,方可用此。
栝蒌霜〔蛤粉拌炒,三钱。〕 半夏〔姜汁炒,一钱五分。一润一燥。原方只二味,下药仲淳加入。〕 苏子〔炒研。〕 橘红 茯苓〔皆消痰降逆之品。各三钱。〕 白豆蔻〔五分。〕 吴茱萸〔有温中下气之能。三、五、七分。汤泡用。〕加竹沥〔一小杯。〕 姜汁〔开痰止呕。五匙。〕此消痰降逆温中下气之剂,因热者大忌之。
二陈汤〔见中风。〕治湿痰及一切饮症之要药。
此燥湿、理气、化痰之剂。虚者加人参、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其痰,名六君子汤。先哲云∶脾为生痰之原。又曰∶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若吐涎沫,不甚稠粘,此脾虚不能约束津液故也,六君子加益智仁治之。益智辛热,能摄涎 ,非虚寒勿用。每见劳嗝等症,多有吐白涎沫者,此系热极所致。凡临症最宜细审,治始无误。
仲淳痰饮丸〔亦可煎服。〕治一切饮症如神。
六君子去甘草〔健脾燥湿,去甘草,嫌其缓中。各四两。〕加旋复花〔消痰。三两。〕猎苓 泽泻〔行水。各三两。〕枳实〔一两。〕浓朴 木香〔降气散郁。各五钱。〕因酒湿者,加黄连,〔一两。〕因寒湿者,加茅术,〔二两。〕白豆蔻,〔五钱。〕因抑郁者,加紫苏。〔四两,〕〔姜汁稀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淡姜汤下。每服三、四、五钱,日三服。〕此健脾燥湿,消饮行水,降气散郁之剂。凡遇饮症,投之辄效。仲景用桂枝、茯苓、白术、甘草汤,四味通阳,化气渗水,健脾胜湿消饮;用八味肾气丸,补益真阳,使肾气不虚,水不上泛为痰;用葶苈大枣汤,以泻肺气之闭,使气行而饮自不聚。载在《金匮》痰饮门。其方非一,所宜参究。
神术丸 治湿痰〔肥人多患之。〕及一切饮症如神。
茅术〔一斤,黑芝麻一斤。同水研浆拌之,九蒸九晒。〕 〔枣肉为丸。秋月燥令,可用天冬钱许,煎汤送下。〕此治湿消饮之神剂,并治湿痹及脾湿肿胀极效。
茯苓丸 治痰停中脘,脾气壅滞,不得下行,上攻两臂,抽牵作痛,手不能举。〔脾主四肢故也。〕服者立效。
半夏〔二两。〕茯苓〔一两。〕枳壳〔五钱。〕风化硝〔引消痰利气之品,同润下归大肠。二钱五分。〕〔姜汁煮,面湖为丸,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淡姜汤下。〕此导痰润下之缓剂。
礞石滚痰丸 治一切积聚痰结,百种怪症。〔病而至于变异百出,症不可凭,脉不可据,莫测端倪者,大属于痰。〕青礞石〔消积滞,坠痰涎之要药。火硝等分, 金色。汤氏治小儿用用一钱,岂有君药反少之理,原方分量疑误。〕制大黄〔驱逐一切积滞,停淡留饮之神剂。〕黄芩〔芩之治痰,假以降其火也。各八两。〕真沉香〔沉之治痰,借以降其气。一两。木香亦可。〕〔水泛为丸,白汤下一、二、三钱。〕此驱痰除热泄结之圣剂。若因于脾湿,不能运化,积滞生痰,或因酒醪浓味生痰,浓浓胶固,咯唾难出者,此药但取痰积,次第而下,并不大泻,应如鼓桴。如阴虚痰火禁用,虚人亦禁。
痰得涩脉难治。
【举例】
一 一人面赤作渴,痰多盛头晕。立斋曰∶此肾虚水泛为痰。用六味而愈。
二 一闺女患痰症,累月不食,起居如常,每发厥逆,不省人事,良久而苏。诸药不效。余曰∶中焦有痰,胃气亦赖以养,方能不食不饥。以琥珀丸服之而愈。广笔记载∶治一小儿 甚,善哭。周岁,每哭即气绝,一饭时方苏。至三岁外,其病日深,哭而气绝,甚至经时方苏。初或一月一发,半月一发,后则频发,有日再发者。投以此药,人参圆肉汤数丸,遂愈。
三 一人患病抽痛,手不能举,或左右时复转移。此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四肢属脾,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作痛。以茯苓丸治之,得愈。方书云∶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两臂如人抽牵,两手战掉,不能举动,服者遂愈。痰药多方,惟此立效。
四 一人遍体如虫螫,口舌糜烂,朝起必见二鬼执盘飧以献。士材诊其脉,乍大乍小,疑其为鬼祟。
细察两关弦滑而大,遂作痰饮治。投滚痰丸三钱,虽微有所下,而患病如故。更以小胃丹与之,〔即十枣汤之芫花、大戟、甘遂各五钱,加制大黄一两五钱,黄柏三两,白术煎膏丸,如卜子大。临卧白汤送下四、五分,取膈下湿热痰积。欲利、空心下一钱。〕复下痰积十余碗,遍体之痛减半,至明早,鬼亦不见矣。更以人参三钱,白术二钱,煎汤服小胃丹二钱,大泻十余行,约有二十碗,病若失矣。乃以六君子为丸,服四斤而痊。
五 一人患寒湿,不食久之,势甚危。以治寒热剂投之,不应。仲淳作饮症治之,立愈。盖饮症原有作寒热之条,故治饮病自去矣。
六 一妇因作家郁劳,患饮症,每发呕吐不已,肠如欲出,所吐俱清水盈盆,日夜不止,不思饮食。医以健脾消痰,行气开郁药投之。愈剧。仲淳即以前方加人参三钱,一剂吐止,再剂霍然。随食粥,脾气渐复。至后每病作,检方服之即平。
顾靖远
顾靖远,字松园,号花洲,清代吴门人,私淑缪仲淳,康熙时曾入太医院,著作有《顾松园医镜》、《医要》。今存《医镜》十六卷,包括:《灵素摘要》二卷,《内景图解》一卷、《脉法删繁》一卷、《本草必用》二卷、《症方发明》八卷、《格言汇纂》二卷。顾氏在虚劳证治上颇具特色,其学术思想主要受喻昌的影响。在《内经》条文的分类方法上,顾氏将《内经》条文分为"摄生、阴阳、臓象、气味、治则、病机、运气"七类。其注文在博采前人如《类经》、《内经知要》的内容基础之上,删繁存简,使之更便于阅读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