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论治
清代:林珮琴
一身尽痛,凡伤寒、伤暑、伤湿、霍乱、阴毒,及一切寒湿、湿热、内伤、寒热、气血经脉不和诸症,皆有之。如伤寒发热,身痛拘急,脉浮紧。麻黄汤,或九味羌活汤。汗后身仍痛,脉沉迟。桂枝加人参汤。
中暑伤气,自汗身痛,神倦脉虚。清暑益气汤。中湿身痛,身重不能转侧,脉细缓。在表,除湿汤。里,五苓散。霍乱吐泻身痛,口渴溺少,脉伏。五苓散。阴毒身痛如被杖,面青咽痛,脉沉细而疾。升麻鳖甲汤。
寒湿相搏,但头汗出,背强身痛,脉沉涩。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脉虚浮而涩。除湿蠲痹汤。
湿热相搏,遍身烦痛,脉滑而疾。当归拈痛汤。内伤劳倦,兼风湿身痛,补中益气汤加羌活、防风。寒热身痛,胸胁不舒,肝血虚而火郁,加味逍遥散。浑身走注作痛,或经脉牵引,但行气活血。三痹汤。凡肢节痹痛属火,身体沉重属湿,拘急属寒,肿属湿,游走不定属风,痛在一处,如冰冷属痰,下体痛而溺少,宜分利。
五苓散。下体肿痛,脉浮,自汗恶风,宜泄湿,兼实表。防风黄 汤。尤宜察其兼症而审治之。
身痛脉候
伤寒六脉俱紧,为太阳表症。身如被杖,脉沉紧,为阴毒。发汗后,脉弦迟,身痛,为气血不和。
一身关节尽痛,而脉沉弦,为中湿。肢体重痛,微肿,汗出恶风,关节不利,不可转侧,脉缓为风湿。遍身痛,脉弦小,或滑大,为气血虚损。
附方
〔伤寒〕麻黄汤 麻 桂 杏 草
〔伤寒〕羌活汤 见五卷破伤风。
〔伤寒〕桂枝加人参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人参
〔中暑〕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中湿〕除湿汤 见一卷中风。
〔霍乱〕五苓散 见一卷温。
〔阴毒〕升麻鳖甲汤 升麻 鳖甲 当归 甘草 川椒 雄黄
〔寒湿〕甘草附子汤 草 附 芍药
〔风湿〕除湿蠲痹汤 见五卷痹。
〔湿热〕当归拈痛汤 见一卷湿。
〔内伤〕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火〕加味逍遥散 见一卷火。
〔走注〕三痹汤 见五卷痹。
〔泄湿〕防己黄 汤 见一卷湿。
林珮琴
林佩琴(1772~1839),字云和,号羲桐,出身于江苏丹阳名门望族,父林翠严为当时鸿儒。林佩琴36岁中式经魁举人,次年考进士未第,转而潜心医学,晚年撰成《类证治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