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包络
清代:张志聪
越人谓心主包络,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后人有以命门为包络者。皆非通论也。少阳三焦之气,生于肾脏,即相火也。相火者,先天所生之元阳也。包络者,包络于心下,多血而主脉,为君主之相。其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在三焦曰循,在包络曰历,皆分循分历于中胃上下之间。)是包络在膈上三焦在膈下,皆属有形之脏腑也。但包络、三焦之气,并出于肾,一游行于上中下,而各有所归之部署;一入于心下包络,而为君主之相。(《灵枢经》云∶肾合三焦膀胱。乃肾气上合于心包,犹膀胱之归于部署。)犹肾与膀胱,太阳与君火,标本之相合也。肾中之元阳,先天之水火也,君火与包络,后天之二火也。包络、三焦,皆以有形无形之间求之,则得矣。
张志聪
张志聪(1616—1674),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家。世业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建侣山堂。招弟子讲学。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灵枢》是针灸专著,认为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