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证本于阳虚辩
清代:张志聪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是以人之三阳,犹外之重门;人之三阴,犹内之堂室。邪中于阴而为阴证者,乃重门不固,本阳虚也,虽然外城已破,内城尚可固守。盖阳生于阴,里气实者,犹能外御其侮。若表气微虚,里气不守,则使邪中于阴矣。有一方士,华舆盛服,昂昂然至病者之家,审其脉证虚寒,曰∶此阴证也。病者曰∶不然。予保养数月矣。病者之妻,亦大愠于侧,佯哂而讥之。方士赧言语涩,遂不敢用温热之药,贸贸然而出,若有所失。悲夫!不明阴阳之道而为医,犹未能操戈而使之战也。
开之曰∶阴阳之道,阳密为要。如阳气不固,则邪不以次入,忧、恐、悲、喜、怒,皆伤五脏,邪即随所伤之脏而乘之,又非独肾精之能固守也。
张志聪
张志聪(1616—1674),字隐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家。世业医,师事名医张卿子,建侣山堂。招弟子讲学。其学宗《内经》、张仲景。尝著《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灵枢集注》,主张《灵枢》是针灸专著,认为仲景著作系其原貌,反对错简论之说。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