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脉(阴)
清代:李延昰
体象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
主病 短主不及,为气虚证。左寸短者,心神不定。短在左关,肝气有伤。左尺得短,少腹必疼。
右寸短者,肺虚头痛。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右尺得短,真火不隆。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短则气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然肺为主气之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素问·玉机真藏论》谓肺之平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乎?
按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伪诀以短脉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据其说则断绝不通矣。夫脉以贯通为义,若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岂有一见短脉,遂致危亡之理乎。戴同父亦悟及于此,而云“短脉只当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为阴阳绝脉而必死。”同父之说,极为有见。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殊不知短脉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目贯通者也。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凡得短脉,必主气血虚损,伪诀指为气壅者何也?洁古至欲以巴豆神药治之,良不可解。
李延昰
李延昰(1628~1697)清初医学家。原名彦员,字我生、期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邨。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参与复明抗清斗争失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祐圣宫,以医自给。学医于叔李中梓,传其心法。又研究缪希雍医学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等,深明脉理。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有延诊者,虽百里必往视。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与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顺治元年(1644年)曾游苏州,得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谓“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遂与其子汉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谕》,论本草发展历史;《君臣佐使论》,明用药配伍之法;《药有真伪论》、《药论》则阐述药物鉴别、炮制、制剂、采收之理。此四论列于《药品化义》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脉诀汇辨》十卷,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此书汇脉学著作七十余种之精论,分门别类,标明出处,以便查考,间附家学及自己临证诊脉心得,《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此书中。尚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未见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