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噎膈
清代:朱丹溪
【脉】
涩小,血不足;大而弱,气不足。
【因】
血虚(血,阴血也。主静,内外两静,火则不能生焉),脏腑之火起,气虚(气,肺金生水,制火则不起),脏腑之火炽。而或因金水二气不养,或阴血不生,肠胃津涸,传化失宜;或因痰膈妨碍升降,气不交通,皆食入复出,谓之膈噎。即翻胃也,噎病也。
大概因血液俱耗,胃脘亦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饮可行,食物难入,间或可食,入亦不多,名之曰噎。其槁在下,与胃为近,食虽可入,难尽入胃,良久复出,名之曰膈,亦名翻胃,大便秘少如羊矢。名虽不同,病本一也。
张论 三阳结谓之膈。三阳,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者,结热也。小肠结热,则血脉燥;大肠结热,则后不通;膀胱结热,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则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涎痰上阻,用苦酸微微涌之。
【证】
《三因》有五噎∶
气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
忧噎者,遇天阴寒,手足厥冷,不能自温。
劳噎者,气上膈,胁下支满,胸中填塞,故背痛。
思噎者,心怔悸,喜忘,目视KT KT 。
食噎者,食无多少,胸中苦塞痛,不得喘息。
五膈
忧膈者,胸中气结,津液不通,饮食不下,羸瘦短气。
思膈者,中脘食满,噫则酸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
怒膈者,胸膈逆满,噎塞不通,呕则筋急,恶闻食臭。
喜膈者,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四肢倦重,身常发热,胸痛引背,食少。
恐膈者,心腹胀满,咳嗽气逆,腹中苦冷雷鸣,绕痛,不能食。
【治法】
宜以润养津血,降火散结,万药万全。
有人血耗,便如羊矢,病反胃半年,脉涩而不匀,不大便八九日。先以甘蔗汁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伺便润,令以牛乳服之。
方 四物汤 加陈皮(去白) 红花(酒浸) 驴尿(防其成虫)
秘方 治膈噎。
童便 牛羊乳 韭汁 竹沥 甘蔗汁(解酒毒)
气虚加四君;血虚加四物。
胡荽丹 治反胃气。
乌鸡(一只,令净)
胡荽子入鸡,缝之,煮熟食之,渐尽。不得,再一只鸡妙也。
朱丹溪
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处未免牵强。如霍乱、泄泻属夏三月,伤寒属冬三月,已为拘滞。至於以颠狂、惊痫、痔漏、脱肛分属冬、夏,益为无说矣。春三月之证,分别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其意主先后天立说,亦牵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脉因证治》一书,国朝喻昌尝惜其不行,说见所撰《寓意草》。是书卷首无序,后有嘉禾石氏一跋,称岐黄家久奉为枕秘,因讹脱甚多,借得藏书家善本校录,似即震亨之书。然所载各方如左归丸、右归丸之类,皆出自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亦以古方目之。知其断非震亨所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