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崩漏
清代:朱丹溪
【脉】
洪数而疾。漏血下赤白,日下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紧大者死,虚小者生。
【因治】
热,血热则流;虚,虚则下溜。盖阴虚阳搏谓之崩。由脾胃有亏,气下陷于肾,与相火相合,湿热下迫。脉洪而疾,先见寒热往来,心烦不得眠,治宜大补脾胃而升其血气。
盖心气不足,其火大炽,在于血脉之中,致脾胃有亏,火乘其中,形容似不病者,此心病也。治法同前,微加镇坠心火之药,补阴泻阳,经自止矣。
盖肾心真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是气血俱虚,为大寒之证;轻手其脉数疾,举指弦紧或涩,皆阳脱也;阴火亦云或渴,此皆阴燥。宜温之、补之、升之。
脾胃者,血气之根本,周荣滋身;心者,血之府;脉者,人之神。俱不足,则生火故也。
【治】
升阳散火除湿。羌活、防风、升麻、柴胡、川芎;凉血泻相火,生地、黄连、黄柏、黄芩、知母;和血补血,酒洗当归、黄 。胃口客寒,当心痛,加草豆蔻、炒曲;气短,加参、术;冬寒,加麻黄、桂枝;血气俱脱,大寒证,加附子、肉桂;不止,加阿胶、艾叶,或加丁香、干姜。
四物加荆芥穗、发灰,治血不止如神。单味蒲黄炒黑,亦妙。
治标方 急则治其标。凡药须炒黑,血见黑则止。白芷汤调棕榈灰,后用四物汤加姜调治;五灵脂末亦可;凌霄花末,酒下。
治本方 四物汤。黄连,热则加之;参、 ,虚加之;干姜,寒则加之;黄芩,热则加之。
胎漏方 血虚有热。
地黄(生一半,熟一半) 白术(一两) 黄芩(炒) 枳壳(各半两)
煎汤,调下地黄末。
朱丹溪
其书按四时气候,详列诸病。先脉,次因,次证,次治,颇有条理,而分属处未免牵强。如霍乱、泄泻属夏三月,伤寒属冬三月,已为拘滞。至於以颠狂、惊痫、痔漏、脱肛分属冬、夏,益为无说矣。春三月之证,分别真阴、元阴、真阳、元阳,其意主先后天立说,亦牵合不能了了。案元朱震亨有《脉因证治》一书,国朝喻昌尝惜其不行,说见所撰《寓意草》。是书卷首无序,后有嘉禾石氏一跋,称岐黄家久奉为枕秘,因讹脱甚多,借得藏书家善本校录,似即震亨之书。然所载各方如左归丸、右归丸之类,皆出自张介宾《景岳全书》,而亦以古方目之。知其断非震亨所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