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荣
清代:马培之
肝郁不舒,气火夹痰,凝结颈左,失荣坚肿,筋脉攀痛,宜清肝解郁。
川芎 当归 白芍 生地 夜交藤 僵蚕 蛤粉 大贝 钩钩 夏枯草 丹皮 金橘叶
失荣坚肿,痛攀肩背,原方加黑山栀三钱,去夜交藤、钩钩。
操劳思虑,郁损心脾,木失畅荣,气化为火,阳明浊痰借以上升,致颈左坚肿,成为失荣。 热刺痛,痰火交并络中,投剂以来,肿热略减,惟动则气升,饮咽作阻。卧则渐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水不养肝,蛰藏失职,肝逆直奔,肺胃职是之故。宜滋水柔肝,纳气归肾。但舌苔白滑而两边尖,渐缝阴分固伤,上焦痰气痹郁,似宜先清其上,兼平肝木,俾郁解痰消,饮食畅进,嗣后再商补肾。
服清肺化痰之药。
肝郁夹痰,项右失荣,坚肿,经今五月,胸背颈项攀痛,肝脾两伤,气血并损。姑拟益气养荣。
当归身 党参 冬术 白芍 川芎 清半夏 陈皮 炙甘草 炒生地 佩兰 红枣 煨姜
马培之
马培之(1820~1898)清代医学家,名文植。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后寓居苏州(设诊之所今仍称“马医科巷”)。精医术,为孟河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祖父省三,有医名。随祖临证十六年,尽传其学,以内、外、喉三科见长。光绪六年(1880)被荐为慈禧太后治病,故人称“马徵君”。尝云:“看症辨证,全凭眼力;而内服外敷,又在药力。”重视整体辨证审因,用药绵密而平和。认为外科实难于内科,须精通内科医理,熟谙诊断及用药,方能取效,故于外科能融贯众科以自辅。所撰《外科传薪集》一卷(1893),录平生备用方二百余。又撰《马培之外科医案》(1893),叙述四十二种外科病症治法,介绍临证经验。所著《医略存真》(1896),“但取经言未详、前哲不道,创为论说”。另经评述之医书有《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急救百病济世回生良方》两卷(1893)等。从学弟子甚多,著名者如丁甘仁、贺季衡、邓星伯等。曾孙马泽人,有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