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治病不出乎气血痰郁
明代:王纶
丹溪先生治病,不出乎气血痰,故用药之要有三∶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又云久病属郁,立治郁之方,曰越鞠丸。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误药杂乱而成郁,故余每用此方治病,时以郁法参之。气病兼郁,则用四君子加开郁药,血病、痰病皆然。故四法者,治病用药之大要也。丹溪又云∶近世治病,多不知分气血,但见虚病,便用参、 ,属气虚者固宜矣,若是血虚,岂不助气而反耗阴血耶?是谓血病治气,则血愈虚耗,甚而至于气血俱虚。故治病用药,须要分别气血明白,不可混淆!
愚按经云,脾胃为气血之本。若阳气虚弱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六君子汤;阳气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亦用前汤加炮姜;若胃土燥热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四物汤;若脾胃虚寒而不能生阴血者,宜用八味丸。其余当更推五脏互相生克而调补之。
一儒者,每劳役则食少,胸痞,发热,头痛,吐痰,作渴,脉浮大。余谓此脾胃气虚而血病也。不信,服二陈、四物、黄柏、知母之类,腹痛作呕,脉洪数而无伦次。先以六君子汤加炮姜,痛、呕渐愈,又用补中益气汤而痊。
一儒者,素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后非便血则盗汗,非恶寒则发热,六脉浮大,心脾则涩,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也。盖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皆火之升降微。
牛黄抱龙丸 治风痰壅盛,或咳嗽发热,或发惊搐等症。
牛黄 雄黄 辰砂 天竺黄(各四钱) 麝香(一钱) 牛胆南星
上为末,甘草汤糊丸皂子大。每服二丸,姜汤下。
柴芍参苓散 治脾胃不和,饮食少进,或呕吐、泄泻。凡病后宜用此调理。
柴胡 芍药 人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当归(各五分) 甘草 丹皮 山栀(炒,各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白汤下。或作丸服。
五味子汤 治咳嗽,皮肤干燥,唾中有血,胸膈疼痛等症。
五味子(炒) 桔梗(炒) 紫菀 甘草(炒) 续断(各五分) 竹茹(一钱) 赤小豆(一撮)生地黄(二钱) 桑白皮(炒,二钱)
上水煎服。
人参平肺散 治心火克肺,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满。
上为末,每二钱,空心小麦汤调下。
姜附赤石脂朱砂丹 治小便数而不禁,怔忡,多忘,魇梦不已,下元虚冷,遗尿,精滑,或阳虚精漏不止,或肾气虚寒,脾泄、肾泄等症。
附子(生) 干姜(各半两) 赤石脂(一两半,水飞)
上为细末,酒糊丸绿豆大。每十五至二、三十丸。大便不和米饮下,小便不禁茯苓汤下。
茯苓丸 治心肾俱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不禁,或赤,或浊,或不利,并宜服之。
赤茯苓 白茯苓(等分)
上为末,以新汲水挪洗,澄去新沫,控干,别取熟地黄汁与好酒,同于银石器内,熬成膏,搜和丸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一丸。
人参救肺散 治咳血、吐血等症。
升麻(一钱) 柴胡(一钱) 当归尾(二钱) 熟地黄(二钱) 白芍药(一钱) 苏木(半钱)黄(二钱) 人参(二钱) 甘草(半钱) 苍术(一钱) 陈皮(五分)
上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前温服。
麦门冬饮子 治吐血久不愈,或肺气虚短气不足以息,要须识此。吾妻尝胎漏,忽日血大崩,遂晕去,服童便而醒,少顷复晕,急煎服荆芥,随醒随晕,服止血止晕之药不效,忽然呕吐。予以童便药汁,满于胸膈也,即以手探吐之,少间吐出米饭及齑菜碗许,询问其由,适方午饭,后着恼,故即崩而不止。予悟曰∶因方饱食,胃气不行,故崩甚。血既大崩,胃气益虚而不能运化,宜乎服药而无效也。急宜调理脾胃,遂用白术五钱,陈皮、麦芽各二钱,煎服之。服未半而晕止,再服而崩止,遂专理脾胃,服十数剂胃气始还,然后加血药服之而安。若不审知食滞,而专用血崩血晕之药,岂不误哉!
愚按人以脾胃为本,纳五谷,化精液。其清者入荣,浊者入胃,阴阳得此,是谓之橐 ,故阳则发于四肢,阴则行于五脏。土旺于四时,善载乎万物,人得土以养百骸,身失土以枯四肢。东垣以饮食自伤,医多妄下,清气下陷,浊气不降,乃生胀,所以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其气陷入中焦,当用补中益气,使浊气得降,不治自安。窃谓饱食致崩者,因伤脾气,下陷于肾,与相火协合,湿热下迫而致。宜用甘温之剂调补脾气,则血自归经而止矣。若误用寒凉,复损胃气,则血无所羁,而欲其止,不亦难哉!大凡脾胃虚弱而不能摄血,宜调补脾气为主。
一妇人崩漏,面黄或赤,时觉腹间脐下痛,四肢困倦,烦热不安,其经行先发寒热,两肋如束。
此脾胃亏损,元气下陷,与相火湿热下迫所致。用补中益气汤加防风、芍药、炒黑黄柏,煎服归脾汤而愈。
王纶
(15-16世纪)。字汝言,号节斋,慈溪(今属浙江)人。于弘治间(1488-1505年)事任礼部郎中,后又于正德间迁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政绩颇著。平时因父病曾留心医药,常于公余兼为民疗疾,活人颇众。又复勤于著述,曾著《本草集要》八卷、《名医杂著》六卷等,刊行于世,其中《明医杂著》为世人所重视,另有《医论问答》、《节斋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