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晕气脱
清代:吴本立
产后血晕与气脱,宜分别治之。
血晕是实证,逐瘀为主,此因恶露不行,恶血冲心,而心下满急,神昏口噤,不省人事者,切勿放倒,急与生化汤、失笑丹,或佛手散。
气脱是虚证,补正为主,此因平素虚弱,临产用力劳伤,去血过多,亦致昏晕不醒。微虚者,少烦即苏。大虚者,血竭即死。但察其面白口开自汗,手足冷厥,六脉微极,是气脱症也。生死判于顷刻,勿令散倒,令旁人挽住头发,急与大剂参归附子等回其阳,或增损四物汤,煎浓,徐徐灌之,但能下咽即可得生。若误认血晕,而以行血药投之,益速其毙也,治宜细心详究。
吴本立
吴本立(1698~1775),字道源,海虞(今江苏常熟)人。清代医学家,因屡试不第,遂专事习医。幼年殚精举业,亦究心岐黄。行医数十年,以临床方药应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当地疫痢流行,因调治不当而死者甚多。吴广选前人有关治痢的验方、论述,参以临床验症,纂成《治痢汇参》10卷,刊于1773年得当时医林推重。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痢证专著。又纂成《女科切要》8卷。两书均简明实用,流传颇广,治方至今仍为中医界应用。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