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
明代:朱橚
治烦中渴(资生经)。穴商丘治消渴。身热面目黄。穴意舍治消渴嗜饮。穴然谷治饮渴。穴隐白治苦渴食不下。穴劳宫治寒热渴。穴曲池治嗌干善渴。穴太冲 行间治小便黄。舌干消渴。穴兑端治肾虚消渴。汗不出。腰脊不得俯仰。腹胀胁痛。穴中膂俞。意舍。
治舌纵。烦满消渴。穴然谷治消渴。饮水无度。穴水沟治消渴。穴阳纲治消渴嗜饮。穴承浆 意舍 关冲 然谷治消渴饮病。兼身体疼痛。穴隐白治消渴。咽喉干。灸胃脘下俞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灸之。又灸胸堂五十壮。足太阳五十壮。
治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
治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治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灸阳池十壮。
治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两足小指头。并灸项椎佳。又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
与腰眼上两处。凡三处。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当夹脊梁灸之两处。皆随年壮。又灸肾俞三处。又灸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亦夹脊骨两傍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关元一处。又两傍各二寸二处。阴市二处。在膝上当伏兔上行三寸。临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肾系者(黄帝内经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便最佳。不损阳气。
亦云治遗溺也。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跗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四十七处。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一处。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此处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止。若灸诸阴而不愈。宜灸诸阳。在脚表。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阴家法。
治男子妇人血结胸。面赤大燥。口干消渴。胸中疼痛不可忍者。刺足厥阴经之期门二穴王氏云。凡消渴经百日以上。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不歇。遂致痈疽羸瘦而死。
亦忌误针。若误针。则所饮之水。皆于疮中变成脓水而出。若水出不止者。必死。慎之慎之。初得患者。可如方刺之。
诸气类
朱橚
朱橚[sù](1361年-1425年),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生母待考证(因与朱棣同母,且朱棣本身生母存疑,故其生母可能性有二。孝慈高皇后马氏或碽妃)。 洪武三年(1370年)封吴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封为周王,十四年(1381年)就藩开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薨,谥号“定”。 朱橚好学,能词赋,曾作《元宫词》百章,又组织编著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等作品,对我国西南边陲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