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第七
唐代:孙思邈
四十五法
肺胀气抢胁下热痛,灸侠胃管两边相去一寸,名阴都,随年壮。
又,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等,灸大椎并两乳上第三肋间各三壮。
凡肺风气痿绝,四肢胀满,喘逆胸满,灸肺俞各两壮,肺俞对乳引绳度之。
肺俞,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涎唾,灸七壮,亦随年壮,可至百壮。
呕吐上气,灸尺泽,在肘中,不三则七。
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管下一寸,名太仓,七壮。
治奔豚上气法∶章门,一名长平,二穴在大横外,直脐季肋端,主奔豚腹肿,灸百壮。
又,灸气海百壮,在脐下一寸半。
又,灸关元五十壮,亦可百壮,在脐下三寸。
中极,一名玉泉,在脐下四寸。主奔豚抢心不得息,灸五十壮。
心中烦热奔豚,胃气胀满不能食,针上管入八分,得气即泻。若心痛不能食,为冷气,宜先补后泻,神验。灸之亦佳,日二七至百止,不瘥倍之。不忌房室。
奔豚冷气,心间伏梁,状如覆杯,冷结诸气,针中管入八分,留七呼,在上管下一寸,泻五吸,疾出针,须灸,日二七壮至四百止,慎忌房室。
又,中府二穴,主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百壮。
又,期门二穴,直乳下二肋端旁一寸五分,主奔豚,灸百壮。
又,四满侠丹田两旁相去三寸,灸百壮。(一云三十壮。)主奔豚气,上下抢心腹痛。
凡上气冷发,腹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不限壮数。从痛至不痛止,炷如雀矢大。
第四椎名巨阙俞,主胸膈中气,灸随年壮。
太仓一穴,一名胃募,心下四寸,主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寒冷霍乱,心痛吐下,食饮不消,肠鸣泄痢,灸百壮。
肓募二穴,在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下行尽度头是,主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随年壮。
脐下结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百壮。
又,灸天井百壮。
气短不语,灸大椎随年壮。又灸肺俞百壮。又灸肝俞百壮。又灸尺泽百壮。又灸小指第四指间交脉上七壮。又灸手十指头各十壮。
少年房多短气,灸鸠尾头五十壮。又灸脐孔中二七壮。
乏气,灸第五椎下随年壮。
下气,灸肺俞百壮。
又,灸太冲五十壮,此穴并主肺痿。
灸飞尸法∶以绳量病患两乳间中屈,又从乳头向外量,使肋KT 于绳头,灸随年壮,主一切注(《千金》云∶三壮或七壮,男左女右)。
胃管主五毒注,不能食饮,百病,灸至千壮。
忤注,灸手肘尖,随年壮。(尖,一作纹)。
又,第七椎,灸随年壮。
又,灸心下一寸三百壮。
食注,灸手小指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水注,口中涌水出,经云肺来乘肾,食后吐水,灸肺俞及三阴交,随年壮,泻肺补肾。
灸一切注,无新久者,先仰卧,灸两乳两边斜下三寸,名注市,随年壮。
第二肋间名期门,灸随年壮。
(凡中尸者,飞尸、循尸、风尸、尸注也。今皆取一方治之。其状皆腹胀痛急,不得气息,上冲心胸,两肋或踝肿起,或挛引腰脊,灸乳后三寸,男左女右,可二七壮。不止者,多其壮数即愈。)又,两手大指头各灸七壮。
乳下一寸,逐病所在,灸之,病瘥止。
一切恶注,气急不得息欲绝者,及积年不瘥者,男左手虎口纹,于左乳头并四指当小指节下间灸之,妇人以右手也。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