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病第四
唐代:孙思邈
一十五法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随年壮。
又,两手大指缝头各灸七壮。
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灸肾俞百壮,主百病水肿。
灸胃仓,随年壮。
水肿,灸陷谷随年壮。
水肿,气上下,灸阴交百壮。
水肿胀,灸曲骨百壮。
大腹,灸阴市随年壮。
人中满,唇肿及水肿,大水,灸脐中、石门各百壮。
风水,灸上廉随年壮。
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石水,灸然谷、气冲、四满、章门。
水分,主水肿胀满不能食,坚硬,灸,日七壮,至四百即止,忌针,针水出尽即死。水病灸至瘥止,在下管下一寸。
鼓胀,灸中封二百壮。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