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四证类玄(出《指掌图》)
明代:陶华
痰证
外证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满,气上冲咽不得息,但身不疼,项不强。若涎多者,亦隐隐头疼。脉有寸浮者,亦有寸伏者,以意参之,柴胡半夏汤、金沸草散、大半夏汤。气上冲者,瓜蒂散吐之。
伤食
亦头疼恶寒,身热,但左手脉平和,右手脉紧盛,知为食也,大橘皮汤、二陈汤。心腹满痛,大柴胡汤下之;胸满呕吐,瓜蒂散吐之。
虚烦
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头不疼,身不痛为异耳。表既虚,不可汗;里不实,不可下。叔和云∶虚烦有热,不可攻。
香港脚
伤寒传足不传手,所以寒湿之气发于足,则类伤寒。其证头疼身热,肢节痛,大便秘,或呕,但初病时起于脚膝屈弱,不能移动为异耳。感于寒,所患必冷,越婢、小续命汤入生姜汁最妙。感于暑,所患是热,小续命去附子,减桂一半。脚肿,木瓜散、槟榔散。大便秘,脾约丸。
小便自利
太阳身黄,小盒饭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血证也,抵当汤。
伤寒有热,小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自利,为有血也,抵当丸下之。尿血,延胡索汤∶延胡索、朴硝二两,为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八分,温服。
阳明自汗,应小便不利而反自利,津液内竭也。屎虽硬,不可攻,宜蜜导煎、猪胆汁法。
少阴四逆,小便自利,虚寒也,四逆汤及真武汤去茯苓;小便秘或赤,知内有热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小腹满,知不为热,乃蓄血也。若阳明津竭自利,与夫少阴自利,乃胞寒不禁,可不温乎?
热入血室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中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如疟状,小柴胡汤。
阳明下血谵语,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而愈。
妇人热入血室,有二经水适来。二条不言药者,盖以经血方来,热气乘虚而入,经血止,则热亦出矣,故不可用汗下药犯其胃气及上中焦。如其胸满谵语,此内实也,刺期门以泻之。若经水适断,续得寒热,其血必结,故用小柴胡汤。若阳明热入血室,此男子失血之证,但当刺以泻热也。
陶华
陶华(1369—1463),明代医家。字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明余杭(今属浙江)人。
幼年业儒,旁通百氏。及长,遇良医授予秘藏医籍,遂探研医术。精研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颇有创见。为人治病,深切脉理,旁察病源,随症制方,不拘古法,屡有奇效。一女隆冬昏闷,不饮不食,神情狂躁,诸医莫测其症。陶究其病源,此女将曾于三伏天曝晒之衣着于身而得疾,遂诊断为严冬中暑,是一种稀症。使服“香薷饮”,一服即愈。又一人因食羊肉后涉水,痞结于胸,门人治之不愈。陶令食砒一钱,一吐即愈,门人质疑,陶答道:“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则不能杀人,是以知其可愈。”曾悬壶杭州,治伤寒症,常一剂即愈,名著一时,人称“陶一帖”。著有《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各1卷。宋成无已《明理论》只50证,陶鉴其未备,斟酌增删之,写成《伤寒明理续论》1卷,1445年合辑为《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六书》)六卷,流行较广,颇有影响。后又撰《伤寒全书》5卷、《伤寒治例点金》2卷、《伤寒治例直指》2卷、《伤寒直格标本论》1卷、《伤寒段段锦》(又名《十段锦》、《十段关》)1卷,《伤寒全生集》4卷。在伤寒分证和治法方面,有所发展。此外又著《痈疽神验秘方》(一作《痈疽验方》)1卷、《陶节庵心髓》1卷。
其自制方剂“柴葛解肌汤”,流传至今,并被收入《医宗金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