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则·大楗骨膝盖骨
清代:钱秀昌
大楗骨,名髀骨。上端如杵,入于髀枢之臼,下端如锤,接于 骨,统名曰股,乃下体两大支之通称也,俗名大腿骨。其下有膝盖骨,即连骸,又名膑骨,形圆而扁,覆于楗 上下两骨之端,本活动物也。内面之筋,上过大腿至两胁,下过 骨至足背。《内经》曰∶膝乃筋之府。若伤之,上连腰屈疼痛,下移 骨 肿,或足腹冷硬,步履斜行,或膀子重伤,后成黄病。服紫金丹,再茵陈等汤治黄病之药收功。若膝盖离位,向外侧者,则内筋肿胀;向内侧者,则筋直 肿。须详视其骨,如何斜错,按法推拿,以复其位。服补筋汤。其骱出者,一手按住其膝,一手捏住其膀,上下拔直,将膝曲转,抵着豚 ,其骱有声者,上也;服生血补髓汤。若膝盖骨破两 者,用丝弦藤作箍,布条缚之,生线四根,如抱膝图法,将手挤圆,箍定其骨,膀下缚住,屈卧月余;服接骨紫金丹。若箍后仍两 ,一生跛足,不可治矣。
钱秀昌
钱秀昌,清代伤科学家。字松溪。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少读医书,因医理渊深,未能心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偶折左臂,得时医杨雨苍治愈,因从之受业。后得授骨折脱臼之整复手法,秘传治伤之方,又参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乃以伤科闻名。尝辑《正骨心法》之精义,结合其平素医疗实践经验,撰成《伤科补要》四卷(1808年),附以验方歌诀,并载有杨木接骨法治愈骨折骨不连之经验。内容简明实用,流传颇广。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