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厥论四十一
清代:素问悬解
黄帝问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义详下文。
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肝胆主怒,怒则肝气下陷,胆气上逆,甚则肝木贼脾而为泄利,胆木刑胃而为呕吐。血藏于肝,其上行而不吐衄者,肺金敛之也,大怒伤肝,不能藏血,而甲木上冲,双刑肺胃,甲木化气相火,甲木邢胃,相火刑金。肺胃上逆,收敛失政,是以呕血。胆木逆升,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心主脉,其志为喜,喜则心气和调,志意畅达,经脉流行,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脾主思,思则心有存注,神有所归者,正气停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肺主悲,悲则心系迫急,肺布叶举,气道壅阻,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以胸中宗气,卫气之本,所以布呼吸而行营血者也。肺布叶举,上焦不通,宗气壅遏,不能四达,则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是以肺气消烁也。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肾主恐,恐则精不交神,后却而陷流。却则神气离根,奔逆阻格,而上焦不通。上焦闭塞,则下无升路,而气还于下,还则下焦胀满,故气不行矣。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胆主惊,惊则胆木上逆,累及心君。胆为相火,心为君火,君相同气。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劳伤气血,则喘息汗出,皮毛洞开,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寒束皮毛,则腠理闭敛,卫气不行,故气收矣。
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炅则腠理豁开,炅,热也。营卫通达,汗液大泄,故气泄矣。以上十段,旧误在举痛论。
帝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肾移寒于脾,臃肿少气。
肾移寒于脾,则湿土不运,肌肉凝滞,臃肿而少气也。
脾移寒于肝,臃肿筋挛。
脾移寒于肝,土陷木郁,脾被肝刑,则肌肉臃肿。肝被脾遏,则筋膜挛缩也。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肝移寒于心,木不生火,喜怒乖常,则为狂易。肝主怒,心主喜。狂易,《西汉书》语。寒阻君火,则为隔中。寒湿在中,阴阳阻隔。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移寒于肺,火不温金,则为肺消。肺消者,收敛失政,精溺溢泄,饮一溲二,死不可治也。
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
如囊裹浆水之状也。
肺移寒于肾,金冷水聚,则为涌水。涌水者,按其腹不坚硬,水气客于大肠,大肠与肺表里。疾行则其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状,动即有声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脾移热于肝,肝藏血,血舍魂,魂不宁谧则为惊,血失敛藏则为衄。肝胆同气,此胆木上逆之证也。
肝移热于心,则死。
肝移热于心,阳根全泄,则死也。肝木生于水中之阳,风木疏泄,肾气无余,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心移热于肺,君火刑金,传为膈消。膈消者,膈上燥热,水至膈间,而已消也。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痓与痉同。
肺移热于肾,金燥水枯,传为柔痓。柔痓者,筋骨痿软而蜷缩也。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肾移热于脾,湿土郁蒸,遏抑风木,中气被贼,虚败难复。风木陷冲,肠澼不敛,阳根脱泄,死不可治也。
脾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脾移热于膀胱,湿土贼水,水府湿热,前窍闭癃。风木陷冲,肝血失藏,泄于溺孔也。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膀胱移热于小肠,小肠与心为表里,其脉络心,下膈而属小肠,故膈肠不便。而心火上炎,则口舌糜烂也。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痔。虑与伏通。
小肠移热于大肠,以丙火而刑庚金,大肠下陷,为伏结而生瘕聚,为沉瘀而生痔疮也。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以庚金而传戊土,湿化为燥,善食而瘦,水谷消磨,而肌肉不生,此燥气大旺,而湿气全亏也。又谓之食亦,食亦者,食而亦若不食也。大肠以阳明燥金主令,胃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故大肠移热,善食而瘦也。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胃移热于胆,以燥土而传相火,燥热隆盛,故善食而瘦,亦曰食亦也。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皆得之气厥也。
胆热移于脑,以相火逆冲,脑髓蒸淫,液流鼻窍,则辛頞鼻痠。鼻渊。鼻渊者,浊涕下流不止也。热邪淫泆,传为衄鼻孔流血。蔑汗孔流血。瞑目目光昏黯。之证也。
此上诸条,皆得之气厥也。厥逆反常,升降失职。
黄元御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