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产后厥症
清代:张曜孙
凡产用力过多,劳倦伤脾,孤脏不能注于四旁,故足冷而厥气上行焉。经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是也。非急方不能举气以归源,非大补不能回阳而复神,岂钱数归参,照常症一日一帖,所能扶救将绝之气血耶?必用加参生化汤,倍参连服两帖,斯气血旺而神复,厥自止矣。若服药而有渴,另用生脉散,多参以代茶,助津以救脏燥也,此经验之确论,毋得有议焉。虽又有四肢逆冷泻痢,症类伤寒阴症,又难用四逆汤,亦必用倍参生化汤,佐以炙姜,或附子一片,则可回阳止逆,又可以行参、归之功矣。经云∶脾,孤脏也,四旁,心、肝、肺、肾也。又云∶身体劳苦伤于脾。又云∶厥气上行,满脉去形。立二方分先后∶
加参生化汤 治新产发厥,块痛未止,不可加 术。
川芎(二钱) 当归(四钱) 干姜(四分) 甘草(四分) 人参(二钱) 桃仁(十二粒)
水煎,连服二帖。
滋荣益气复神汤 治产后发厥,问无块痛,可服此方。
川芎(一钱) 白术(一钱) 黄 (一钱) 人参(三钱) 当归(三钱) 怀熟地(二钱) 炙甘(四分) 麦冬(一钱) 五味子(十粒) 陈皮(四分) 附子(五分)
水煎。
汗多加麻黄根一钱,枣仁一钱。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二钱。
大抵产后晕厥,二症相类,皆气血并竭,神将去而机几息,仅有一丝之生意耳,若非急方急服,岂能挽回将绝之元气耶。但晕在临盆,急症尤甚,子厥宜并灌生化汤几帖,先补气血之亏,实时块化血旺,而神清晕止,产妇有精神矣。若无汗脱、形脱、气促症见,参 不须加也。厥症在分娩之后,气血两竭,宜用倍参生化汤,并补气血之亏,止厥以复神焉。又非偏补血分可治愈,要知晕有块痛, 术未可遂加。厥证问无块痛, 、术、地黄并用,无疑也。
张曜孙
张曜孙,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武进人, (字皋文,清代文学家)之侄,嘉庆十二年(1807)生,道光举人,湖北候补道,著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其兄早逝,张琦(清代医学家,字翰风)[2] 中年复得曜孙,故宠爱甚加,教授诗文,片刻不令离膝下。及长,乃驱驰南北,淹阻京师。张琦以珏孙误于庸医,故工医术,曜孙得其之传,有《重订产孕集》、《产孕集》,后曜孙从琦居馆陶,父死,以贫未能归葬,以行医自给,久之乃得归葬。曜孙多才,除医术之外,颇娴政务。道光二十三年(1843)应江南乡试中举。二十六年,选授武昌知县。二十七年,赏加知州衔。咸丰元年(1851),调补汉阳知县,旋擢汉阳同知。二年,曾上书武昌、汉阳守御各《二十四事》,不能用。太平军克汉阳、武昌,自缢未遂。免官。旋复原官。有《楚寇纪略》。五年,胡林翼委以督粮道。七年,以道员补用。咸丰十年,免官。同治二年(1863),为曾国藩司营务。时汉口与外国通商,建议取洋人税以佐军饷。奉命赴沪议此,六月卒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