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产后类伤寒二阳症
清代:张曜孙
产后七日内外,发热头痛恶寒,毋专论为伤寒太阳症;发热头痛胁痛,毋专论为伤寒少阳症。二症皆由气血两虚,阴阳不和,而类外感,治者慎勿轻产,执偏门而用麻黄汤,以治类太阳症。又用柴胡汤,以治类少阳症。盖产妇血脱之后,若重发汗,则虚虚之祸,有不可胜言者也。昔仲景云∶亡血家不可发汗。丹溪云∶产后不可发表。二先生非谓产妇真无寒之兼也,非谓麻黄、柴胡之不对症也,诚恐后执偏门而轻产,执成方而发表也。虽明知产后真感风寒,其生化汤内芎姜亦能散之。又《内经》云∶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而异治也。其谓东南方人柔弱,而西北方人刚劲,故治病有异也。虽产后劳虚,治不可分南北,须当重产而用补,少佐以散剂,虽有他症,以末治之,不可不明也。
加味生化汤 治产后三日内,发热头痛。
川芎(一钱五分) 当归(三钱) 炙草(四分) 炮姜(四分) 桃仁(十粒) 羌活(四分)防风(四分)
服二帖。
若头痛身热不除,加白芷八分,细辛四分。若头痛如破,加莲须一钱,葱头五个。虚,加人参二钱。
产后类伤寒,三阴症,潮热有汗,大便不通,毋专论为阳明症;口燥咽干而渴,毋专论为少阴症;腹满液干大便实,毋专论为太阴症;又汗出谵语便秘,毋专论为腹中有燥屎宜下。数症多因劳倦伤脾,运化稽迟,血气枯竭,肠腑燥涸,乃虚症类实,当补之症,治者毋偏门轻产而妄议,主承气汤,以治类三阴之症也。间有少壮之人,患此类症,妄下侥幸无妨,但产后虚弱而复误下,虚虚之祸,不可胜言,屡见妄下成噎,误导反结。又言少血致便不通,而误下泄泻不止者甚多。
养正通幽汤 治产后大便秘,类三阴伤寒症。
川芎(一钱五分) 当归(六钱) 炙甘(五分) 桃仁(十五粒) 肉苁蓉(一钱,酒洗,去甲) 陈皮(四分) 麻仁(一钱)
汗多便实,加黄 一钱,麻黄根一钱。口燥渴,加麦冬一钱。腹满液干便实,加麦冬一钱,人参一钱,苁蓉一钱。汗多谵语便实,乃血气并竭神衰,心主失守,宜养荣安神,加茯神一钱,枣仁一钱,远志一钱,柏子仁一钱,白术二钱,人参一钱,黄 一钱。以上等症,大便燥结,并宜大料、川芎、当归补血,人参可少,芎归非至斤数,难以取效。
大抵产妇虚中伤寒,口伤寒食,外症虽见,头痛发热,或胁痛腰痛,似外感宜汗,犹当重产亡血禁汗,惟宜生化汤中量而加减调治之无失。又如大便结秘,犹当重产,其亡血禁下,惟宜养正助血通滞,极稳当也。
又方润肠粥 产后日久,大便不通,用芝麻一升研末,和米二合,煎粥食即通。
张曜孙
张曜孙,字仲远,号升甫,晚号复生,武进人, (字皋文,清代文学家)之侄,嘉庆十二年(1807)生,道光举人,湖北候补道,著有“谨言慎好之居诗集”。其兄早逝,张琦(清代医学家,字翰风)[2] 中年复得曜孙,故宠爱甚加,教授诗文,片刻不令离膝下。及长,乃驱驰南北,淹阻京师。张琦以珏孙误于庸医,故工医术,曜孙得其之传,有《重订产孕集》、《产孕集》,后曜孙从琦居馆陶,父死,以贫未能归葬,以行医自给,久之乃得归葬。曜孙多才,除医术之外,颇娴政务。道光二十三年(1843)应江南乡试中举。二十六年,选授武昌知县。二十七年,赏加知州衔。咸丰元年(1851),调补汉阳知县,旋擢汉阳同知。二年,曾上书武昌、汉阳守御各《二十四事》,不能用。太平军克汉阳、武昌,自缢未遂。免官。旋复原官。有《楚寇纪略》。五年,胡林翼委以督粮道。七年,以道员补用。咸丰十年,免官。同治二年(1863),为曾国藩司营务。时汉口与外国通商,建议取洋人税以佐军饷。奉命赴沪议此,六月卒于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