靥期
清代:魏之琇
附痂后。
徐仲光曰∶一痘浆足,结痂忽尔紫黑,此冲冒秽气也,以十全大补加木香,治之而愈。
一痘收痂,浓而干黑,身热咳嗽,乃风寒客肺也,麻黄汤得微汗而愈。
一痘痂如麸薄,粘皮不脱,昏睡内热,乃脾虚少血之故,以调脾养荣汤治之。
一痘收靥干黑,粘皮不脱,身热烦渴,睡卧不宁,有以气血不足大补之,四七日,枯槁而卒。
一痘如前,以犀角地黄汤加翘、蒡治之,火渐减而诸痘悉平,痂 渐脱而愈。此乃毒火弥炽之故,经曰火盛则水涸,此之谓也。
一痘痂浓而干黑,粘皮不脱,身热烦渴,谵语妄言,睡卧不宁,乃阴虚火甚也,以四物汤,合生脉散加枣仁。
一痘清浆,结 如麸,乃正气不足,不能化毒尽解。以补中益气汤加山药治之,两曲池发痈成脓而愈。
一痘靥淡白如麸,便溏减食,乃中气不足,用参苓白术散加肉果、陈仓米愈。
一儿九岁出痘,匀朗绽突,九日浆足,能食便溏。乃恃其顺而恣与之食,以致肚腹胀痛,停浆色滞。用消化药而便行安和。痘浆不长,乃食物虽消,正气受伤,当与调脾益气,助浆收敛。竟不从治,延至十四日,渐内虚倒靥,浆复化为水,而始行补气,不效,喘胀而卒。
一痘至十日十一日,头面将结痂,脓浆尚未充足,只是气虚不能托毒于外,急以木香散加黄 、蝉蜕而愈。
一痘十二三日,上身已结痂,下体尚灰白不充满,头温足冷,以木香散加附子、酒 而愈。
一痘至十四五日,遍身结痂而充,但是足下未焦,寒战切牙,以十全大补汤加附子愈。
一痘至十五六日,脓泡充足,当痂不痂,又作寒战切牙,只是不足,治以温补。
一痘如前,顶突根绽,此是阳火有余,胃气大热也,服白虎汤一剂而愈。
一痘痂脱尽,正额一痘溃而不敛,四九日作痒,破出臭脓,声哑闷乱而死。
一痘痂尽脱,头上一痘不敛,二十八朝,作痒甚,出蛆盏许,亦声哑闷乱而死。
万密斋治胡氏长女,痘甚密,脓成过期不靥。此女平日脾虚食少,性不服汤剂,以钱氏异功散加木香、青皮,蜜丸,米饮下,调理而安。
胡氏子痘甚密,脓成不靥,渐至溃烂。自起发以来,未得大便。此毒热郁蒸,故不成痂。欲下之,彼谓此子素弱,不可下。时有术士,符水甚验,乃书一符,焚而服之,少顷,腹中鸣而利下清水,众皆称妙。因思久未更衣,岂无燥矢?至次日,痘益溃烂,乃用胆导法,下燥矢三十余枚,如弹子大。众又笑曰∶此法更妙。痘即收靥,至腰又不收,盖大便下后,又未行也。再用胆导法,去燥矢十四枚,后皆溏屎,痘尽收而安。
一小儿因渴,饮水过多,湿伤脾胃,不靥,以四君子汤,人参补中,白术燥湿,茯苓渗水,甘草解毒,加防风以胜皮毛之湿,白芷以逐肌肉之水,桂以利关节而去寒水之邪,砂仁以温胃止渴,调理而安。
一小儿大便不通,热蒸于内而生湿,致浔淫不能成痂,用当归梢、生地以凉血,麻仁以润燥,酒大黄以泻热开结,生甘草以和中,得利而安。
一小儿泄泻不止,食少,此里虚不能成痂,用陈氏异功散合肉蔻丸而愈。
蔡氏子痘密脓成,过期不靥,面疮溃肿,起止呻吟,呛水吐食,语音不清。或谓不治。视其面疮肿起,正在贯脓,遍身皆然,非倒靥也。呛水呕食者,口唇肿硬,吞咽不便,非咽喉溃烂也。语音不清者,鼻中壅塞,气不得通,非失音也。疮毒尽表病,里和可治也。用苦参、酒芩、牛蒡、白蒺藜、何首乌、荆芥穗,等分为末,酒糊为丸,淡竹叶煎汤下,调理而安。时邻居一儿症同,谓不可治。或问故,曰∶彼过期宜靥,此未成脓不宜靥,一也。彼肿胀,犹实脓血,此则面平目开,皮脱肉干,二也。彼喉舌无疮,此则咽舌溃烂,呛水失音,三也。彼私与蔡氏求药,服之无效,死。(雄按∶吞咽不便,何以用丸?)
胡氏女十三岁,痘甚密,或与参、 大补之。二十日后,过期不靥,已溃烂,幸勿倒靥。乃温补过多,里邪尽出,表毒不解,急宜解表,勿使皮肉腐烂。不信。又逾五日,不收,乃用荆、防、升麻以解表,白芷以蚀脓逐水,连翘、牛蒡、甘草解郁蒸之毒。肺主皮毛,因黄 之补,肺热已甚,时值夏火正旺之时,用黄芩以泻肺中之火,解时令之热,调理一月而安。
卢文学妻李氏,痘甚密,未及成脓,面疮自破,皮肿脓聚,气多腥臭,过期不靥,饭食渐少,锁喉呛水。曰∶形症俱恶,恐不得痊,二十余日殒。
一小儿痘后又出一层小痘,其家惊忧。曰∶佳兆也。痘科云,轻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重者一齐涌出。此痘最轻,且无余毒,发已尽矣。果然。
吴氏子三岁出痘,毒瓦斯有余,谷气不足,食少,故不靥也。问服何药?曰∶无药可解,能食则生,不能食则死。次日思食,所食且多。曰∶死急矣。问故。曰∶谓能食矣,久不食而今思食,自少加多,胃气复也。今忽多食,乃胃败火盛,邪火杀谷,名曰除中,(出《伤寒论》。)犹膏之将灭,必大明而后熄,死在旦夕也。果然。
一小儿靥后,痂皮不脱,曰∶此脾肺二经不足也。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其气不足,故痂难脱。用钱氏异功散加黄 、桂而愈。
一儿痘后,一身尽靥,痂皮尽脱,惟头与足不靥,曰∶此常候也,不必治。盖诸阳皆聚于头,乃阳中之阳,谓之孤阳。诸阴皆会于足,乃阴中之阴,谓之寡阴。孤阳不生,寡阴不育,所以头疮不收者,孤阳无阴也。足疮不收者,寡阴无阳也,久当自痊,但迟迟也。(说欠明允。)
一小儿痂落后,瘢内凸起作痒,此风热也,用人参败毒散加荆、防,一服安。后有患此者,用荆防败毒散加人参服之,外洗水杨汤,皆效。
一小儿落痂后,瘢肿复成疮,久不愈,此痘毒疮也。由犯手 掐,不得自脱,故皮肉受伤而复作疮,以苦参丸与服效。
一小儿落痂后,瘢毒不平,曰∶痘家戒食姜,恐靥不齐,瘢不平也。问之果然。
王氏女痂落,遍身尽白,色不红,日夜啼哭,遍身潮热,不思乳食,曰∶此症若不急治,或一二月,或二三年,必至成疳而死。不信,后果殁。其子亦患此,令服十全大补汤数剂,又与三合汤治之,其热即退,哭亦止,痂肉色尽红,方止药。又服加减八宝汤全愈。
一小儿已脱痂,初无他苦。一医视其目睛无神带白,曰∶不可为矣。逾日亡。(《广笔记》。)
魏之琇
魏之琇(1722~1772)清代著名医学家。字玉璜,号柳洲。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业医。幼孤贫,于街市操作自给,夜则攻读家传岐黄书,终能融会贯通,精于医术。以江瓘《名医类案》所收历代医家之诊治病案未备,乃博取近世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等所载医家治案,分类编纂,成《续名医类案》六十卷(17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