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因病机
清代:尤怡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上古天真论》:“今时之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灵枢·本神》:“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素问·五禁》:“帝曰:何谓五夺?歧伯曰: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夺血之后,是二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大泄之后,是四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素问·调经论》:“帝曰:阴之生虚奈何?歧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素问·疏五过论》:“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内经》只论及虚,但虚为损之渐,损为虚之积。因此,上述经旨亦能洞达虚损之病因病机。总之,《内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因七情、饮食、劳欲之失宜及外伤而致精气不足。
清·薛雪《医经原旨》:“夫人之虚损,有先天不足者,有后天不足者,先天者由于禀受。”明·皇甫中《明医指掌》曰:“童儿之劳,得于母胎。”上言提出,虚损之成有先天禀赋的因素。
宋·张锐《鸡峰普济方》:“凡虚劳之疾,皆缘情欲过度,荣卫劳伤,致百脉空虚,五脏衰损,邪气乘袭,致生百疾。”元·葛可久《十药神书》:“夫人之生,皆禀天地氤氲之气而为人,在乎保养真元,固守根本,则一病不生,四体俱健。若曰不养真元,不守根本,病皆生焉。真元根本,即气血精液也。予闻先师之教,万病莫若劳证,最难治之。劳证之由,盖因人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务养守,惟务酒色,岂分饥饱,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则呕血吐痰。心炽肺痿,骨蒸体热,肾虚精竭,面白颊红,口干咽燥,白浊白带,遗精盗汗,饮食难进,气力全无,谓之火乘金也。候重则半年而毙,候轻则一载而倾。”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虚损之证,多由色欲过度,喜怒不节,起居不时,饮食恣欲,有所劳伤,皆损其气。气衰则火旺,火旺则乘其脾土;而胃气散解,不能滋营百脉,灌注脏腑,卫护周身,故虚损之证生焉。”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原其所因,属不内外,或大病未复,便合阴阳;或疲极筋力,饥饱失节,尽神度量,叫呼走气。所以诸证蜂起,百疴交作,吐血衄血,便血泻血,遗泄白浊,冷滑洞泻,白汗黄汗,呕吐咯啘,涎沫痰饮。遂使荣卫走本,虚羸损伤,皆自此始,盖由背于人身常理而致然也。”明·虞抟《苍生司命》:“劳病根因,各自不同。酒伤肺,色伤肾,思虑伤心,劳倦饮食伤脾,忿怒伤肝。此五者,皆能致劳也,大约酒色成劳者多耳。”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认为致损之源有十一,即悲伤肺、喜伤心肺、思伤脾、淫欲邪思伤肾、恐伤肾、怒伤肝、惊伤肝胆;色欲过度者,多成劳损。劳倦不顾者,多成劳损;少年纵酒者多成劳损;疾病误治及失于调理者,病后多成虚损。清·薛雪《医经原旨》:“凡劳、伤之辨,劳者劳其神气,伤者伤其形体。如喜怒思虑则伤心,忧愁悲哀则伤肺,是皆劳其神气也;饮食失度则伤脾,起居不慎则伤肝,色欲纵肆则伤肾,是皆伤其形体也。”上言逆于养生之道,尤其是七情失宜为导致虚损的重要因素。虽有发挥,但均未脱《内经》之论。
日·丹波元坚《杂病广要》:“虚劳之成,未必皆本虚也,大抵多由误药所致。今病欲成劳,乘其根蒂未固,急以辛温之药,提出阳分,庶几挽回前失。若仍用阴药,则阴愈亢而血愈逆上矣。”清·怀抱奇《古今医彻》:“则虚损之要,莫有过于阴阳。而治之者,有五失焉。方其始也,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医者见其寒,辄思解之;见其热,辄思清之,一失也。其继也,阳虚宜补阳,而反滋阴;阴虚宜滋阴,而反补阳,则阴阳愈乖,二失也。且阳虚有火,则甘温之中,不宜燥热;阳虚无火,则甘温之中,不宜凉润;阴虚有火,则壮水之中,勿杂燥味;阴虚无火,则益火之中,切禁苦寒。治者不守大法,三失也。又有阳先病,而温之太过,阴后病者;阴先病,而凉之太过,阳后病者。治者不知变计,四失也。况阳虚则阴无所统,病在阴而仍宜治其阳;阴虚则阳无所附,病在阳而仍宜治其阴。治者不窥原本,五失也”。故知医误、药害也是导致虚损的主要因素。
吴师朗·《不居集》:“虚损非尽因外感而起者,然外感亦有虚损者……思患预防者,为先之已有其机也,虚者损之机也。频感外邪,消耗气血,是外损之机也”;“外损一证,即六淫中之类虚损者也。凡病在人,有不因内伤,而受病于外者,则无非外感之证。若缠绵日久,渐及内伤,变成外损,其故何也?盖内伤外感多相似,有内伤之类外感,即有外感之内伤。”“其人平日不慎,口腹不谨,房劳营卫失守,邪得乘虚入,伏陷不得外出,入里渐深,变证渐重。此外损之因于病者,不善调摄所致也。”“以内伤为外感者有之,以外感为内伤者有之。虚虚实实,致人于死,此外损因于医者之不明所致也。”吴氏既有继承又有发挥,倡虚损分内外,首创外因致外损说。认为外损有二因,一因于医者之误治;二为素虚之人,屡感外邪(四时之气、非时之气),消耗气血所致。
从前文所论病位段可见,虚损之病机主要是各种致病因素损及脏腑,导致其相应的功能出现生理上的不足或病理上的虚性亢进。
综上所述,虚损之成因不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培养失调两种。后天成因又包括有二,一、患者自身因素,即逆于养生,不善调摄,受外感六淫邪毒、七情、饮食、劳欲、外伤等所伤,以致阴、阳、气、血、精、津、液、营、卫受损,最终损及脏腑组织,造成生理性的功能低下或病理性的亢进;二、医者的因素,因临床失治、误治,犯虚虚实实之戒所致。然虚损之病机虽然与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但是,作为致病因素介质的气、血、精、津、液和通道的经、络、血脉、营、卫实际上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尤怡
尤怡,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尤氏自幼聪颖好学,性格沉静,工诗善书,曾因生活所迫而鬻字于寺院。后转攻医学,就学于苏州府名医马俶(字元仪),颇受器重,医术益精。至其业医故里,初不著于时,后因其论病深中肯綮,疗疾每获奇效,而名噪一时。然尤氏不求闻达,而闭户潜修医理,著书立说,著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二卷、《金匮翼》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附《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二卷等。此外,尤氏尚有《北田吟稿》、《北田读书录》文学著作刊印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