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气汤类诸方总论
清代:莫枚士
胃实则不调,承气意在调胃,故或以“调胃”二字冠之。大黄下一切积,芒硝软一切坚,考之本草,皆属荡涤肠胃之品,故仲景合二味以治胃实,而一切病胃实者准此,其用甘草,不过和硝、黄之味而已,不必泥和中益气,谓为∶“调胃”二字命名之所在也,此本笼统之方,用之者随症加减,往往师其意而易其名。故见腹满,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大承气;见腹满不结者,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小承气;有瘀血则加桃、桂,为桃核承气;见水结,则加甘遂,去草,为大陷胸;见吐食,则去硝,为大黄甘草汤。一方生五方,有条不紊。
若夫从大承气来者,则去硝为浓朴三物汤;三物合桂枝、去芍药,则为浓朴七物汤,皆主浓朴也。
其从小承气来者,则差其分,为浓朴大黄汤;差其分而加芍药、二仁,为麻仁丸。皆主大黄也。
其从桃核承气来者,则大黄 虫丸、桂枝茯苓丸、抵当汤及丸,皆主桃核也。
其从大陷胸来者,则大陷胸丸、十枣汤、甘遂半夏汤,皆主甘遂也。而己椒苈黄丸,又从大陷胸丸来,以同用葶苈也。
其大黄硝石汤、备急丸、大黄附子汤,即承气之随症加减法也。而小陷胸汤、白散,则又因所治之部位略高,而师承气之意以变焉者也。小陷胸主心下结痛,与心下痞相近,故又生出泻心一派来。小陷胸主胸有黄涎,与胸痹之顽唾相近,故又生出栝蒌薤白一派来,要之,白散之下以巴豆,小陷胸之下以栝蒌。其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加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方,皆从小陷胸来。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