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传辨误说
清代:莫枚士
《难经》七传传其所胜,间传传其所生,皆止言五传。注家不得其说,以心复传肺数之,其实止得六传,无七传,且间传之如环无端,何尝不如是。而经独以传其所胜为七传也,揆之于理,殊觉牵强。窃谓“七”字,当为“次”字声之误也。古音去声、入声不甚分别。如《书》康诰勿庸以次汝封。“次”字《荀子》引作即之比。何以言之?《素》玉机真脏及标本病传两篇,于传其所胜者,皆谓之次传,无言七传者。且标本病传篇末,明云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其义与真脏“风者百病之长也”以下至“此病之次也”数段甚合。然则传其所胜者之为次传,经有明文,乃病传之定例,《难经》原文必不误,后人传写误耳!《千金方》卷七,经云次传、间传是也,亦其一证。又《难经》于间传言如环无端者,乃就一脏之传其所生而卒言之,与《素问》本无不合。而徐氏泥《素问》、《难经》之文,以相驳诘,真多事也。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