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脉说
清代:莫枚士
《脉经》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案长长谓来长,较去短者为疏,故以来疏申之。弱言其和柔,与《素·脉要精微》义合。彼文曰∶平脾脉来和柔(句),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鸡之践地,举足舒而下足略促,故取以形容来长去短之脉,且如鸡践地之象,去来略差,不似夏脉之钩来盛去衰、秋脉之毛来急去散也。如鸡践地之象,去来略断,不似春脉之弦长而相引、冬脉之石绝不相续也。此所以为脾脉也。鸟喙之兑(兑古锐字),鸟距之坚,正和柔之友,屋漏之止而时行,水流之行而不止,正相离如鸡践地之反。又再至非数,而云去数者,非一息六至之谓,但谓其密耳,对疏言之也《病源》作来疏去 , 正训密,较《脉经》易知。数之为密,亦有确证。《孟子》数罟不入 池。罟数,即密纲。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