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膈
清代:莫枚士
《素问》有隔,《伤寒论》有格,《病源》、《千金》、《外台》有鬲,音义皆相近,而要非今之所谓膈也。何以言之?隔为不便(经曰隔阳不便,王注亦屡曰隔,隔塞而不便写也,)即仲景书之关元方书之内关外格也。格为吐逆(见《伤寒平脉法》,王注《素问》亦用之),义取格拒。鬲为鬲气,其别有五,其症不一,不过寒食气结所为,皆与膈轻重悬殊。治隔可利其二便,治格可平其胃气(据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症言),治鬲可运其阳气。若今之所谓膈,乃吴江徐氏所谓胃口枯槁,不能受食者,实噎与反胃之极境,属六极,故多死,无药可治。不得以鬲、膈字同,隔、格、膈音同而牵合之。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