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冲解
清代:莫枚士
《说文》冲,通道也。《玉篇》冲,交道也。脉以冲名者,取经隧四达,表里交通之义。此脉并阳明之经行身前者,应孔穴,其不应孔穴者,并足少阴之经,伏行背膂之下,始称伏冲,亦曰伏膂,名异实同。惟其伏行,故得交通前后,为四达之路。经叙虚邪中人之次,不直言冲脉,必别言伏冲者,以传邪未到伏冲之先,由孙而络而经而输,其入浅,其途一;一到伏冲,则入较深,而途不一,或由肠胃之腠而传二腑,或由肠胃之外而传膜原,路路可走,防御綦难,为泄为积,未可预卜。经意当以两歧言,不以递进言,否则既入肠胃,岂有复出而传膜原之理哉?肠胃之外,膜原之间,所部甚广,自鬲肓至脖 ,跨有脐之四旁,于古尺约尺许,其止者为积,其行者为绕脐痛;其不内逼于膜而传者,尚有肠胃之后膂筋一次;其内逼膜原而传者,亦尚有小肠膜原之间一次;其由支络而传者,尚有冲脉之正经,为脐上喘动应手之症。益信此一脉之四达交通矣。冲脉之外行者但称冲,则其伏行者称伏冲,理固宜然。杨注《太素》不误,王注《疟论》以为肾络之伏行膂筋者,盖谓冲脉本肾络之一也。核之上文入脊内,下文出缺盆之路,甚合。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