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指解
清代:莫枚士
《脉经》第一篇释脉名,两言隐指。尝以问之老医,举无应者。及历症有年,始知其的。盖隐者,扬之反。经文皆于按之下言隐指者,谓脉气之鼓,被指按住,则不能发扬,似乎隐匿,故曰隐指。其独系之虚实二脉何也?实脉初持时,止见长大,不得谓之实;及按之而长象不减,又不得发扬,则其气横充指下而见满象,始成实脉矣。故曰隐指 然。《广雅》∶“,满也”是也。虚脉初持时,止见软大,不得谓之虚;及按之而大象不减,又不得发扬,则其气旁流指下而见芤象,始成为虚脉矣。故曰隐指豁豁然空。《玉篇》∶“豁,空也”是也。虚实二脉之真际,皆待按之而见,故惟此二脉言隐指。古人立言之妙,非浅学所能领会矣。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