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解
清代:莫枚士
论曰∶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坚,小便不利,故加桂。其义深奥难明,注家皆不得之。近徐氏《类方》则云桂枝能利小便,又云白术能生肠胃津液,亦属牵强。绎经意以身疼、脉虚而涩,为表虚挟湿,复以脉浮推得有风,复以不呕明其无里症,故以桂枝解表之风,附、术解表之湿。其可确指为湿者,全在“不渴”二字上勘出,故脉涩作阳虚挟湿论也。然果系有湿,必大便溏,小便不利;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则非湿症矣。既非湿症,而见身疼、虚涩之脉,是专属阳虚可知。即其脉浮,亦平脉法所谓浮为虚也,不得再用解表之药,以重虚其阳,故决然去桂,桂去而术、附皆转为温煦阳气之用矣。二方之别,所以明二症虚实疑似之辨者至矣。
莫枚士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