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清代:何梦瑶
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虚人久蹲陡起,眼多黑暗是也。)
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此风火上冲使然。经以掉眩属风木,风即火气之飘忽者,风从火生,火藉风煽,观焰得风而旋转,可见矣。(外风、内风、热风、冷风,皆能煽火。)经言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然则目之能视者,乃脏腑之精气灵明为之也。此上注之精气。必安静不摇,而后 物有定,若为风火所煽而旋转,则所见之物亦旋转矣。此乃目之精气为病,非目睛之转动也。然经谓目系属于脑,出项中,邪(邪指风邪言)中项入深,随目系入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转眩。赵以德谓顺静宁谧者水之化,动扰挠乱者火之用。头以脑为主,脑者髓之海,目之瞳子亦肾之精,二者皆属肾水,喜宁静而恶动扰。宁静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散乱昏惑,故目眩脑转云云。则风火煽动,固有脑转系急,而目转眩者乎。六淫七情,饮食痰水诸邪,皆能动火生风,风火盛极即然,虽壮实人亦有之,不必虚弱也,但虚者多耳。昧者定归之虚,试观醉人眼花,与虚何涉哉。刘宗浓以为上实,经以为上虚,非相悖也。盖虚者血与气也,实者风火与痰涎也,正自虚而邪自实也。痰涎随风火上壅,浊阴干于清阳也,故头风眩晕者多痰涎。丹溪谓无痰不作眩,必搐去而后愈。
治法
气虚者,补中益气汤(见气)。血虚者,补肝养荣汤,或四物汤(见血)加荆芥穗。肾阳虚,八味丸(见虚损)或黑锡丹(见呃逆)。肾阴虚,六味丸。(见虚损。)中脘伏痰呕逆,旋复花汤。痰闭不出者吐之,独圣散。(见伤饮食。)吐讫,可用清上辛凉之药,防风通圣散(见中风)加半夏等。青黛散,搐鼻取涎,神效。痰涎盛,而大小便结,利下之。
但见有吐涎者,知其有痰,半夏、橘红、旋复等。风痰,南星、僵蚕。因停水眩晕者,详水肿门。因湿者,头重不起,虚人更甚,五苓散(见伤湿)、除湿汤(见中湿)。因热者,烦渴,栀子、黄连、甘菊。实者,大黄酒炒三次,为末,茶调,每一二钱。
因气郁者,则志气不舒,逍遥散(见郁)加薄荷、菊花。虚寒者,宜三五七散,或芎附汤(见血)。生料正元饮加鹿茸一钱,下灵砂丹(见呕吐)。或正元饮加炒川椒十五粒,下茸珠丸。
不效,则独用鹿茸一味,每服五钱,无灰酒煎,入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故治头眩也。)泻多脱阴,虚阳上浮,时时眩晕,或视物不见者危。眩晕非天麻不治,不可缺。
何梦瑶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