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清代:何梦瑶
(缺盆下曰胸。当与痹满门胸痹条参看。)
五脏及胆、心包络七经,筋脉俱至胸,是诸经之邪,皆得为胸痛。而胸者,肺之部分,则其痛尤多属肺可知。乃医书多以肝病为言,此举隅之论耳,勿泥。须知胸为清阳之分,其病也,气滞为多。(实亦滞,虚亦滞。)气滞则痰饮亦停,宜行气除饮,此治在肺分。肺主气,宜下降,不宜上壅者也。(至气有余为火而属心,痰本于湿而属脾,其义可兼举矣。)若乃肝气实而上冲,因载血以上,或肝虚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此则病在肝胆,痛必连胁矣。(至肝火之上炎。由肾水之竭,肝气之虚寒,由肾火之衰,亦可推。)治法于上下编参之。经云∶春脉如弦,其气不实而微,此谓不及,令人胸痛引背,两胁胀满,此肝虚也,补肝汤。(见胁痛。)《金匮》肝中寒者,(此下有两臂不举,舌本燥七字,《医宗金鉴》谓是衍文,删之。)善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则胁亦痛可知。)
食则吐,(肝性条达,为寒所郁不得伸,故太息以舒之。食则吐者,气上逆也。)而汗出也。又云肝着,(气着滞不行也。)常欲蹈其胸,(蹈者,按摩之意。)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寒则凝滞,热则流通,故喜饮热。)
旋复花汤主之。(方用旋复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水三升,煮一升,顿服。
《金鉴》谓与证不合,疑误。
愚谓此乃停饮,而阳气不宣,故用此逐饮通阳,加绛以和血也。)此肝实也。《素问》曰∶阳明所谓胸痛短气者,水气在脏腑也。轻者五苓散(见伤湿),重者用张子和法取之。木香、郁金二味,气郁痛者倍木香,血郁痛者倍郁金,为末,每服二钱,老酒下,虚者加人参。
痰饮痛,轻者小陷胸汤,重者大陷胸丸治之。若痰唾稠粘者,则用控涎丹(见痰饮。)
何梦瑶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