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痛
清代:何梦瑶
(腋肿)
臂痛有六道经络,究其痛在何经,以行本经药行其气血,气血通则愈矣。以两手伸直,臂贴身垂下,大指居前,小指居后而定之。其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经,以升麻、白芷、干葛行之。后廉痛者,属太阳经,以 本、羌活行之。外廉痛者,属少阳经,以柴胡行之。内廉痛者,属厥阴经,以柴胡、青皮行之。内廉痛者,属太阴经,以升麻、白芷、葱白行之。内后廉痛者,属少阴经,以细辛、独活行之,并用针灸法。臂为风寒湿所搏,或饮液流入,或因提挈重物致痛,或肿或不肿,除饮证外,其余并可五积散(见中寒),及乌药顺气散,(见中风。)或蠲痹汤(见痹)。
审知是湿,蠲痹汤每服加苍术末三匙,防己四分。挈重伤筋者,琥珀散、劫劳散、或和气饮(见肿胀),每服加白姜黄五分,以姜黄能入臂故也。(薄桂味淡,能横行手臂,引药至痛处,亦不可少。)痰饮,臂酸痛软麻,导痰汤(见痰)。加木香、白姜黄各五分,重者控涎丹(见痰)。
加去油木鳖子一两,桂枝五钱,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血虚不荣于筋者,蠲痹汤、四物汤(见血)各半帖煎服。气血凝滞者,舒筋汤。
腋属心包经、肝经,腋前属肺经,腋后属心经,腋下属肝经。经气热则腋肿,察其部位治之。
何梦瑶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