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清代:何梦瑶
脾开窍于口。胃筋脉夹口,胃经血气少,两吻多纹画。大阳脉夹口,交人中。
口苦,心热,黄连、生地、麦冬、丹皮必用。胆热则胆汁上溢亦苦,柴胡、龙胆草、生甘草、枣仁、茯神、生地。口淡,胃热,石斛、石膏、竹叶、青黛、湿盛加白术、半夏、茯芩。又大泻后多有口淡者,不可作热治。口甘,脾热,白芍、山栀、兰草、花粉、黄连。口咸,肾热,六味汤(见虚损)加玄参、知、柏。口酸,肝热,柴胡、黄连、胆草,逍遥散、越鞠丸。(并见郁。)口辛,肺热,桔梗、山栀、黄芩、桑皮、二冬、沙参。
口常流涎,脾胃热,津溢也,清胃散。(见齿。)亦有脾虚不摄者,六君子(见气)加益智妙。亦有肾热者,六味丸(见虚损)加知、柏。
口干涩,火盛津虚,大忌五苓、星、半。五味为君,加二冬、白芍、生甘草、人参、乌梅。又用黄芩、葛根、(生津)防风、薄荷、(二味 风。按风,即热也。)栝蒌。(去痰不用星、半而用此,取润恶燥也。)又生津方神效。
口疮,热与痰上盛也。口舌状如无皮,曰口疮;糜烂,曰口糜。实热者可用寒凉,金花丸、凉膈散、(见发热。)升麻饮之类。西瓜浆最妙,冬月西瓜皮烧灰,噙。黄连散去热涎。亦有虚热者,脾胃气虚下陷,郁而成火,上炎所致,补中益气汤(见气)。加竹叶、花粉。若下焦虚寒,逼其无根之火上炎者,八味丸引火归元,外用生附子末,唾调涂足心。若肾水虚火炎者,六味丸加知、柏。晡热、夜热,血虚也,八物(并见虚损)加丹皮、五味、麦冬。口破,色红,腮舌肿,干渴,凉膈散(见发热)、赴筵散;色淡白,不渴,由思烦多醒少睡,虚火所发,滋阴四物汤、柳花散。口疮连牙根烂痛,玄参散。久不愈,以五倍末擦之,使收敛。鹅口,初生小儿满口生白屑也,心脾热所致。先用绵蘸水洗去,后用冰硼散吹之。内服凉膈散。口疳,多食肥甘,积热所致,用口疳药吹之。
口苦无皮,中气虚热,清热补气汤。
口臭,竹叶石膏汤(见烦躁)加减、甘露饮。(胃火之臭必秽浊,若臭而馊腐,则食停不化之臭,当辨。)口腥臭,肺热也,桑白皮、地骨皮、黄芩、知母、五味子、麦门冬、桔梗。
悬痈,生上 ,发紫泡者是。银针挑破,吹口疳药,碧丹(见咽喉)亦可。口菌,生牙肉上,隆起形如菌,紫黑,或生舌上,俱口疳药吹,或用茄母蒂烧灰,盐拌醋调,时擦。
何梦瑶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