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白浊
清代:何梦瑶
有精浊,有便浊。精浊出自精窍,与便浊之出于溺窍者大异。其出不因小便,窍端时常牵丝带腻,如脓如眵,频拭频出,茎中或痒或痛,甚如刀刮火炙,(大抵初起火盛则痛,日久火微则痒。)而小便自清,不相混也。多由房事时精已离位,或强忍不泄,或被阻中止,离位之精化成败浊,流出窍端,故如脓如眵,其气臭腐。又不泄则肾火郁而不散,败精挟郁火以出,故茎肿窍涩而痛也,日久败精尽出则止矣。而不止者,虽火势已衰,但病久滑脱,已败之精与未败之精相引而出,故源源不绝也。若火势不衰或反盛者,则并其未败之精亦鼓之使出。甚者精已枯竭,并其未及化精之血亦出,故有赤浊也。(精为血化,)(观天癸初至之子,强力好色,所泄半精半血可见矣。)
其后火势亦衰,证转虚寒者有矣。旧分赤浊为热,白浊为寒,非也。若寡欲之人患此,多因湿热流注精房,精为所逼,不得静藏所致,与湿热遗精同理。热者清心莲子饮。寒者萆厘清饮。虚劳者滋其阴。胃弱者参术加升麻、柴胡。湿热流注,二陈(见痰)加白术、升、柴。感暑热者,四苓(见伤湿)加香薷、麦冬、人参、石莲肉。白浊初起势甚,败精结塞窍道,涩痛异常,五苓(见伤湿)、妙香散合清心莲子饮。白浊清火为主,补次之。
赤浊补为主,清火次之。清心、健脾、滋肾、固脱,缺一不可,清浊饮主之。
便浊多是胃中湿热下流。伤气分则白,即膏淋也,便浊饮主之。伤血分则赤,即血淋也,多者为尿血,治详淋证及血门溲血条。
何梦瑶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