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
清代:何梦瑶
遇事而惊者,由于外也;因病而惊者,动于中也。心为热所乘,则动而惊。而属之肝胆者,以肝主动,而胆虚则善惊也。(胆小及胆大而虚者,皆善惊,由血液不足也。血液者水也,水主静,水足则静而不易动,故不惊。)心肝赖血以养,血虚则心之神无所根据,肝之魂亦不藏。五脏之热,皆得乘心而致惊。《经》谓∶阳明病者,恶人与火,(胃热则恶人之扰与火之热,不得安静清凉也。)闻木音则惕然而惊。(木生火而主动故也。)举阳明可概其余矣。
内火之惊,脉多浮数;外事之惊,脉多浮动,动脉如豆摇摇不定是也。黄连安神丸。惊则气上,以重坠之药镇其浮越。(丹砂、龙骨之类。)由于火盛血虚者,甘寒滋润之剂以泻心补血。
惊则心神出而舍空,液入成痰,拒其神不得归,而惊不能已,十味温胆汤、养心汤、寿星丸、(见狂癫。)控涎丹(见痰)加辰砂、远志。惊由于火,而致火多端,有五饮停蓄郁成火者,五饮汤丸。(见痰饮。)由湿郁成热者,羌活胜湿汤。(见伤湿。)因寒而郁成热者,散寒火自退。热郁有痰,寒水石散。气郁有痰,加味四七汤。睡卧不安,时时惊觉者,温胆汤加枣仁、莲肉,以金银同煎,吞十四友丸,或镇心丹、远志丸。惊者平之,子和谓平,乃平常之义。如闻响而惊者,常击物作响,使习闻如平常,则不惊矣。
何梦瑶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