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发厥有阴阳
元代:王好古
夫厥者,有阴有阳。初得病身热,三四日后,热气渐深,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或语言谵妄而反发热者,阳厥也。初得病,身不热,三四日后,阳气渐消,大便软利,小便清白,或语言低微而不发热者,阴厥也。二证人多凝之,以脉皆沉故也。然阳厥而沉者,脉当有力;阴厥而沉者,脉当无力也。若阳厥,爪指有时而温;若阴厥,爪指时时常冷也。仲景云∶伤寒三二日、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当下之,宜承气汤。又云∶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仲景云∶伤寒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而脉微微者。里有寒也,汗出而厥者同。又云∶阴病下利而脉微者,里有寒也,白通汤主之。
一法无脉利不止,白通加猪胆汁,以其咽干而烦也。
以上病急,或尤急,多有此形状等类。
王好古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猜您喜欢
推荐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