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
清代:陈修园
心痛即胃脘痛也。心为君主之官,本不受邪。若受邪而痛,是真心痛,手足青至节,朝作夕死。痛有九种,宜细辨而药之。
气痛。脉沉而涩,诸气郁滞,及七情过用所致。宜二陈汤加沉香、乌药、百合主之。
加味二陈汤
半夏 乌药 茯苓(各二钱) 炙草(七分) 陈皮(一钱) 沉香(五分) 百合(五钱或一两) 生姜(三斤)
水煎服。
百合合众瓣而成,有百脉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气,肺气降则诸气俱调。此医书所不载,余得之海外奇人。屡试屡效。或无沉香,即用紫苏叶一钱代之。
血痛,脉浮沉俱涩,其痛如刺,不可按扪。或寒热往来,大便黑,宜失笑散主之。
失笑散
研末醋汤送下,挟热者,加栀子三钱,高良姜一钱,煎汤送下。寒者以肉桂一钱,煎汤送下。
痰痛即饮痛,脉滑咳嗽,其痛游走无定,宜二陈汤加干薤白五钱,栝蒌皮二钱主之。
火痛,脉数而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铃子散主之。如火盛者,用栀子二钱,川楝子去核、黄连、良姜、泽泻、丹参各一钱,香附一钱五分。水煎服。
金铃子散(各见《时方》)
冷痛,脉迟而微细,手足俱冷,其痛绵绵不休,喜用热手按者,宜桂附理中汤加当归二钱,以济其刚。木通一钱,以通其络。(痛久则入络也。)
虚痛即悸痛,脉浮而小细,或沉而短涩,其痛重轻相间,多日不愈。心悸,最喜摩按,得食小愈,饥则更痛。宜归脾汤加石菖蒲一钱、木香五分主之。
注痛,入山林古庙古墓,及感一切异气而痛。其人语言错乱,其脉乍大乍小,左右手若出两人。宜平胃散加藿香二钱,入些少麝香服之。
虫痛,脉如平人,其痛忽来忽止,闻肥甘之味更痛。(闻食而虫头上昂也。)按摩稍止,(虫惊而暂伏也。)唇红,舌上有白花点。年力壮者,以景岳扫虫煎主之。虚弱者,以理中汤去甘草,加乌梅二枚,川椒一钱五分,吴茱萸、黄连、肉桂各一钱,当归二钱主之。
食痛,食积停滞,嗳腐吞酸,恶食腹满。其痛或有一条扛起者,脉实而滑。右关更实,宜平胃散加山楂、麦芽、半夏各二钱。胀甚者,更加莱菔子生研一钱。水煎服。如初病食尚在胃,服此汤。即以手探吐之。
又简易方
荔香散
治心痛甚效,妇人尤效,服数次可以除根。
荔枝核(一两二钱炒) 木香(七钱不见火)
共研末。米汤或开水,或酒下二钱。
皂角散
治胃脘剧痛,百药不效,服此即止。
牙皂(去子弦炒紫焦研末)
每服一钱,烧酒送下。此可偶服,不可常服。
游山方
治胃脘痛多效。
草果 元胡索 五灵脂(醋炒) 没药(炒,各二钱)
共研末,酒调下二 三钱。
扫虫煎(景岳)
治虫上攻胸腹作痛。
青皮 吴萸 茴香(各一钱) 槟榔 乌药(各一钱五分) 细榧肉(三钱) 乌梅(二枚) 甘草(八分)朱砂 雄黄(各五分)
水煎,入雄黄、朱砂末调服。先啖肉脯,少顷服药。
灵脂浓朴散
治心头痛,欲死不可忍者。
灵脂 良姜 浓朴(姜汁炒)
上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一钱,醋汤下即止。
黑枣胡椒散(各见《种福堂》)
治心口胃脘痛。
用大黑枣去核,每个中间入胡椒七粒,仍将枣包好,炭火上 焦黑存性,研末。每服四分,陈酒送下三四服,必愈。加木香、枳壳、红花、当归、五灵脂少许,更妙。
黑枣丁香汤(《种福堂》)
治胃寒呕吐,并治寒疟。
大黑枣七枚去核,每个纳入丁香一粒,煮烂,去丁香,将枣连汤空心服。七天见效。
陈修园
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字良有,号慎修,福建长乐人。其子陈蔚追述家世时说:“家严少孤,家徒四壁,半事举子业,半事刀圭家”(《长沙方歌括·附识》)。19岁补诸生,兼从事医学,随祖父陈居廊习医,又曾师事泉州名医蔡茗庄。公元1792年中举,留寓京都。光禄寺卿伊云林患中风症,昏迷于床第,汤水难进,众医云不治,陈氏投以大剂,沉疴立起。于是名噪一时。公元1801年后,在直隶(今河北一带)任职,一度代理正定知府,政绩显著。公余则著书诊病、救治疫疾。